IT名人访(十一)英特尔:计算盟主
[2003-5-14]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点击数:18
英特尔是世界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产品的领先供应商。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这个世界。 英特尔公司通过分销渠道实现的销售量已占其微处理器总销量的1/3以上。2002年3月英特尔宣布通过其遍布全球的经销渠道发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1亿颗盒装微处理器。这些数字标志着英特尔的全球渠道销售业务在经过了七年布局之后开始全面收获。在中国,英特尔的各类渠道厂商遍布100个城市,数量达到3000多家。 英特尔合作伙伴战略的特点是,始终把协助推动中国计算机工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作为公司在中国的首要策略。英特尔认为,若想实现英特尔在中国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帮助国内计算机工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技术伙伴。英特尔的战略是积极推动并支持国内电脑制造商、跨国公司和小型电脑组装厂商和软件开发商的发展。 在中国的成长轨迹 1985年 代表处建立。 1988年 建立合资公司——英特尔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1994年 在上海建立了独资的英特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简称iADL)。 1995年 英特尔首次与世界同步在中国推出最新的产品,当时世界最新一代的处理器:高能奔腾处理器(Pentium Pro)。 1996年 英特尔独资的封装测试工厂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开工建设。 1997年 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访华。 1998年 英特尔董事会主席安德鲁·葛鲁夫博士访华。 1999年 英特尔在中国与世界同步推出奔腾III处理器。 2000年 英特尔在北京举办“英特尔开发商大会”。 英特尔在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 2001年 英特尔共向7家中国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商伙伴捐赠了“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验室”,以帮助他们可以更好地部署基于英特尔架构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2002年 英特尔在上海召开亚太区卓越经销商大会,这是该年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英特尔公司与全球同步正式启运安腾2处理器。 主要合作伙伴 英迈中国、北京亚通创新、雷射电脑、深圳新蓝、宏图三胞、南京新华海、上海华海、北京金恒生、深圳宝德、浙大网新等。 英特尔与中国合作伙伴的故事:释放供应链能量 英迈国际(Ingram Micro)是全球最大的技术解决方案、信息技术产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的批发供应商,在2002年度全球财富500强中英迈排名179位,《财富》公布的其营业收入251.87 亿美元。英迈国际与英特尔公司是全球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作为Intel在中国最大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英迈中国经营Intel的全线产品,包括CPU、主板、网卡以及基于Intel架构的众多产品。目前英迈中国已在国内24个主要省份城市设立了联络网点,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成立了大型电话销售中心,建立了分布在全国14个中心城市、配以先进联网电脑管理的仓储系统。通过提供专业的物流、市场推广、财务支持和渠道管理,由6000余家国内经销伙伴构成的英迈营销网络高效地完成了英特尔产品对中国市场的销售覆盖。 英迈中国对英特尔提供的支持,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和物流支持,双方通过长期的默契配合,合作关系已经发展到共同设计一体化竞争策略、在市场中共进共退的战略联盟层次。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细分,CPU的功能也随之不断被细分,专用CPU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其中笔记本专用CPU和服务器专用CPU的市场需求尤其迫切。作为全球最大的CPU制造商,英特尔顺应潮流,及时推出了自己的专用CPU。但与过去的标准化产品不同,专用CPU的客户需求特点更加鲜明,对满足具体应用的要求更高,只采用以往以产品为中心的销售模式和市场推广模式,显然无法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英迈中国凭借在计算机配件、系统外设领域里的丰富分销经验与渠道管理能力,针对英特尔专用CPU的需求特点,设计了独特和完整的专用CUP推广模式,即在英迈全球管理系统Impulse的支持下,围绕英特尔专用CPU,整合后台配件类产品,以Intel技术架构为核心,为渠道客户提供共享运营平台,再结合良好的信用和财务背景、高效的物流体系以及统一的标准售后服务体系等,不仅为英特尔专用CPU打开了全新的市场领域,也为众多英迈中国的经销伙伴找到了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 由于背靠英迈国际的整体集团优势,英迈中国通过不断引入国际先进的业务运作模式,使英特尔等跨国IT供应商在中国市场同样可以实施丰富的产品经营策略。英迈中国承担了包括采购、委托库存管理、货仓管理、个性化的送递服务、产品的分拨和运输、反向的物流支持,产品进口代理服务、应客户需求配置等多方面服务职能,为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记者点评:产品转销商往往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产品供应商的既定市场政策,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对方来掌握,而实际上成功的商业模式更多创造于营销环节。只有转销商主动参与到供应商的市场竞争策略规划中,供应链的整体势能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