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分析]第6题重点考查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句子衔接方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句子的衔接是否恰当,虽然也与句子的形式有关,但主要是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值得注意的是,本题的题干与往年相比稍有变化,往年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今年改为“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这就给考生一个暗示,本题中要求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不仅要考虑语意的连贯,还要注意音节是否和谐。而音节的和谐常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句式对称音节协调;二是上下文押韵。本题中的(1)句,“每逢”为六字句,若选①,“置身山顶”是四字句,“俯瞰松竹山茶”又是六字句,显得参差杂乱,极不平稳;若选②,两个六字句相对,接下来是四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与“览”也押韵。所以第(1)句应该选②,这样,A、B两项就可以排除了。(2)句“远眺”与“近看”形成对称,后面各跟三个四字句。但从押韵上看,若选③,韵脚是“抱”“翠”“水”“茂”,显然读起来不大和谐;若选④,韵脚字成了“抱”“绕”“水”“茂”,韵脚和谐自然,表达流畅自如。选③显然没有选④更好。这样,C项又可以排除了。只有D项最符合题干的要求。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磅》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答案]B
[分析]第7题考查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文学史以及文学体裁方面的常识。能力层级为A级。
文学常识的考查,一般是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作家作品为考查范围,把有关作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年代、国别、代表作品、文学史以及文学体裁等方面的内容加以编排,让考生判断正误。本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答案应为B项。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著名散文《项脊轩志》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学生应不陌生。而“桐城派”则是清代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方苞、姚鼐都有作品入选中学教材,考生不难做出判断。A、C、D三项涉及的文学常识,也均没有超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范围。考生只要对有关课文资料或注释文字稍加留意,应该是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的。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江西、山西、天津卷)
A.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B.元杂剧是一种歌舞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C.话剧《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是曹禺继《雷雨》之后的又一部优秀作品。
D.《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巴尔扎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莎士比亚、《项链》的作者莫泊桑,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答案]D
[分析]第7题考查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文学史及文学体裁方面的知识。能力层级为A级。供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试验用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文学鉴赏常识”“文学发展常识”的教学内容,2001年度的《考试说明》在“识记文学常识”一项下,共提了四项考查范围,一是“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二是“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三是“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四是“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其中第四项内容不列入2001年度考试范围。这部分内容知识性强,学习时以识记为主,但并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具体问题。本题要求判断出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就体现了这一命题意图。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也就是说,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巴尔扎克、莫泊桑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沙士比亚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把莎士比亚说成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显然是错误的。D项涉及的几个作家作品,在高中语文第四册教科书中出现过。A、B、C三项的表述均是正确的。A项关于先秦散文的内容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教科书中出现过,B项关于元杂剧的内容,C项关于《日出》的内容,均见于第四册《语文读本》。考生只要对这些课本或资料稍加留意,是不难作出正确判断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了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答案]C
[分析]第8、9两题考查的都是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第8题是对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诗鉴赏,第9题则是从韦诗的写作手法引出对另外四首唐诗的初步赏析。能力层级为E级。
第8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选项应是C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试卷选的是他写的一首送别诗。李胄,一作李曹,又有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之间的交往均已无可考,但从本诗来看,他们的关系颇好。诗首联中“楚江微雨里”点出了“雨”,同时一个“里”字也暗示作者正身历其间;“建业暮钟时”的“暮钟”点明了黄昏时分,因佛寺中有早晚撞钟、击鼓以报时间的习俗,所谓“晨钟暮鼓”。“楚江”“建业”(今南京市)均为送别之地。由此可见,本题A项的赏析是恰当的。这首诗的第二联中“漠漠”是“密布”的意思,细雨密布在帆上,帆变湿而重;“冥冥”是“迷漫”的意思,微雨迷漫,飞鸟在雨中翅膀沾雨所以飞翔起来就较为困难。第三联中“深”“远”两字更着意地渲染了一种细雨迷濛的景色。“海门”在诗中是指内河通海处,即海口,从建业东望海口处,自然深不可见;加上细雨纷飞,故只能是朦朦胧胧;“浦树”指江岸之树,远远望去,它们在霏霏细雨之中显得很湿润。这两联诗勾勒出了一幅极富立体感的画面,而且整幅画面笼罩在微雨濛濛之中。可见B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这首诗采用了一种烘托的方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种手法无疑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因此,本题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本诗尾联中的“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有“腾云似涌云,密雨如散丝”句。经过前面的铺写渲染,至此已经形成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相送情无限,沾衣比散丝。”这里用了一个“比”字,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一起。前文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中,这时却再已控制不住,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而C项的赏析中却说这首诗“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显然不太恰当。所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 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 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此为一字,电脑打不出,排版时注意)
[答案]B
[分析]从以上一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韦应物的这一首诗虽然写的是送别,但主要篇幅却是写雨中之景,并将送别之情寓于景中。本题就是从对韦诗这种写作方法的赏析引出的。另选了四首写送别的唐诗,要求学生能加以赏析,选出其中也运用了主要篇幅写景,寓情与景这种写作方法的一首。A项选用的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骆宾王(640?——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多悲愤之词。有《骆宾王文集》。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据《战国策·燕策》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秦行刺秦王,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当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就称这首为《易水歌》。骆宾王在易水边送客,自然会想到燕太子丹易水送荆轲的事,因此这首诗给人一种较为悲凉的感觉。诗的末句“今日水犹寒”似乎也有寓情于景的感觉,但从全诗看,它并没有以“主要篇幅”“写景”,所以这一项不能作为选项。C项选用的是贾至《送夏侯参军至广州》一诗。贾至(718——772)字幼邻,洛阳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等都有交往,多有唱和之作。这是贾至送友人去广州的一首诗,从地理位置看,广州在衡阳以南;“由来”是“历来”的意思;“雁”是一种候鸟,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又引申作“书信”讲。诗中讲夏侯参军到了广州之后,由于两地远隔,今后来往书信肯定要少了。这首诗用的都是白描的语言,无一句写景,显然也不是选项。D项选用的是雍陶《送陈标》一诗。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大和年间中进士。诗中“行李”是指行旅之人,“白铜*”是指古襄阳境内汉水堤名,又作“白铜堤”。这首送行诗也完全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抒写作者对陈标的希冀,没有一处写景,故而也不应作为选项。B项选用的是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刘长卿(?——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写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尤其长于写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这首诗中“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首句写在青青竹林之中有一寺院,远远传来一阵阵晚钟的声音,您戴着斗笠踏着斜阳,一个人向青山深处走去!这首诗四句都写到了景物,而且对灵澈上人的感情都含在诗的字里行间,都寓于“竹林”“斜阳”“青山”这些景物之中,可见B项是符合题干要求的,它的写法同韦诗相同,因此正确选项为 B项。
10.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答案]D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重点也还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与前两题不同的是,本题是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
臧克家(1905——),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著有《臧克家诗选》等。这首《海》写于1956年,是他所写大海组诗中的一首。诗人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大海的颜色,这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从一阵阵清风中嗅到了大海的气息,这是从嗅觉方面来写的;诗人从自己被打湿了的衣角中感到了大海的温度,这是从触觉方面来写的;半夜醒来,诗人又听到了大海的涛声,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诗的语言朴素,不花哨,所以说A项对这首诗的赏析是恰当的。诗的前两句是写远眺;三、四句是从远望到靠近大海,已能闻到大海的气息;五、六句更是接近大海,海水的波浪已把诗人的衣服都打潮了,可知这是由远而近,大海给了诗人不尽相同的感觉。前两句很显然是写白天,最后也明白地写了是“深夜”,因此也可以说白天、夜晚,大海给诗人也有不同的感觉。从全诗看,诗人确实是从远写到近,从白天写到夜晚,写出了层次,从这可以看出,B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诗人写大海,用了拟人是手法,不是干巴巴地写大海的颜色、气味、涛声等,而是 “从碧澄澄的天空”,诗人看到了大海的颜色,并从清风中嗅到了大海的气息。假如说这种还是直接写出的话,那诗人又从摸着自己被海水打湿了的衣角,转化感觉到了大海的“体温”,这很显然湿绕了个弯子来表述了。最后不直说大海的涛声,而将它说成是“你有力的呼吸!”“气息”、
“体温”“ 呼吸”这些词语都赋予大海以生命,将大海人格化了,这些其实都是作者自己感觉的升华,因此C项对这首诗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这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它是诗人臧克家将自己对大海的观察所得到的感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从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但这毕竟是一首些大自然景色的诗,它丝毫也没有透露出诗人的人生哲学,也没有表现出诗人的人生哲理,因此D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正确选项是D项。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