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专栏   |   |   家长 老师 孩子   |   |   教育研究   |   |   教育信息   |   |   考试专栏   |   |   学生心语   |  
|  考试专栏>>高考专题>>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3)
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3)
文: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提供 2002-10-28  


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3)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6道小题,每小题赋分3分,共计18分。遵照2001年度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在取材上选用了较为接近作者当时口语的浅易形式的文言文,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对文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理解”层级中的“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这一内容暂不列入2001年度考试内容的范围,因而这次试题中也回避了对它的考查。总体来看,所有6道试题均严格遵循《考试说明》中有关理解与分析综合的规定。

  关于田单的一段文字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田单列传》。《田单列传》是司马迁着意撰写的一篇人物传记,在《史记》中单独列传,因而篇幅较长,约有近千字。用这段材料进行文言文阅读考查显然篇幅过长,必须进行删节。经过删除与连缀,现有文字约四百五十字左右,包括田单立将、反间乐毅、麻痹燕军、布火牛阵等原文中的主要情节,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田单的智慧与战功。此外,田单其人在历史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其火牛阵更是名垂千古的典型战例,但中学生知其名而未见得尽知其事,知火牛阵而未见得知其详情。这些情况正符合我们选材的要求:既非冷僻,又非过熟。据此来设计一些试题,能够考查出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再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史记》总体的语言面貌较为接近当时的口语。《史记》凡引用先秦典籍中的一些事例,无论来自《尚书》还是《左传》等书,通常均将较难理解的文句改为西汉时的口语;与《史记》共同反映西汉史实的另一部西汉断代史《汉书》比之《史记》的语言面貌却要显得文言色彩、书面语色彩更浓。这两个方面的对照,可以说明司马迁善于以当时的口语行文,《史记》是当时较为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这次用来作为阅读材料的一段文字,没有出现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更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从整体风格上看,这段阅读材料也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因而应当承认,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田单这一段文字确是浅易形式的文言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6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 - (此一字请查试题)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 (此一字请查试题)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对于这段文字的阅读考查,共设计了6道小题,合计18分。下面就试题的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逐题作一简要分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答案]C

[分析]第1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对文言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中应取含义的能力。这道题挑选了4个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放在上下文中,要求考生分辨对它们的解释孰正孰误。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之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即为正确答案。A项中的“拔”字,共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由此引申为提拔,例如李白《与韩荆州书》:“甄拔三十余人。”二是高出、超出,例如常用的成语“出类拔萃”。有的工具书中又列有“攻取”这一义项,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拔二十城。”其实,“攻取”义也是由“拔出”义作了较远的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对方城寨,因而“拔”有“攻取”义。试题中将“拔”解释为“被攻取”,既考虑到它的攻取的词义,又考虑到在上下文语境中的主动被动语态的分别。这一说法是准确的。B项中的“附”字,通常也有三个主要义项。一是附着,如《诗·小雅·角弓》:“长吏多阿附贵戚。”三是靠近,如《淮南子·说林》:“附耳之言闻于千里也。”试题中的解释“归附”,由“依附”义引申而来的,古籍中常见此类用法,除试题中的用例外,再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这项中的解释也是正确的。C项中的“乘”字,是一个多义项的常用实词,除去常见的“驾车、乘船、凭借、计算、量词乘(shèng)”等词义外,用作“登上”也是常用义项。例如《诗·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两例中的“乘”字均为“登上”义。根据上下文,这是正确的解释。干扰义为“巡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是可以排除的,一则因为老弱女子指平民百姓,无法去做官员们的巡视的事情,二则同前文“乃令甲卒皆伏”相对应的当是露面而已。D项中的“北”字义项较为简单,除表示方位的“北方”外,只有打了败仗往回跑这一义项。“北”古时可表示“背”,打仗逃跑时总是背对着追击的人,因而逃跑又可以用“北”来表示,例如《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从。”现代汉语也有“败北”一词。但“北”字表示“败逃者”是一种借代用法,并非固定义项,为了准确起见,我们在解释时表述为“指败逃者”。由于第11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当为正确选项。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答案]A

[分析]第12题考查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能力层级为B级。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古今词义完全相同或完全无关是语言中极少数的现象。考查古今词义的不同,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点,来看阅读材料中的某几个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之间的异和同。这种考法既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古代的实词词义,又能加深考生对现代汉语词语的深入理解。A项中的“反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专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考查《现代汉语词典》的这条解释,“原指……”显然是指给打入己方的敌人间谍以虚假的情报;例如《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给蒋干的是虚假的情报,但这种情况不足以包括各种导致敌人内部产生矛盾的计谋,《现代汉语词典》讲的“后专指……”,将范围扩大了许多。只是这里讲的“后”并非是现代,而是相对于“原”来说的,其历史也已十分悠久。《田单列传》中的用法其实就是“后专指……”的内容,其范围也要大于“原指……”的内容。“反间”一词的意义,古今是一致的。B项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现代汉语词典》兼收一部分古词语,以表示现代汉语词语的渊源所自,但常指明为古代词语,以区别于现代汉语。“南面”即是这种情况。《田单列传》原文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C项中的“鼓噪”,《现代汉语词典》也将其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了明确的说明:“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势。今泛指喧嚷:鼓噪一时。”这也是《现代汉语词典》适当兼收古今义的一例。原文中的“鼓噪从之”显然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喧嚷、喊叫,而是指擂鼓呐喊,以壮齐军的声威。本项中的“鼓噪”与现代汉语是不同的。D项中的“扰乱”,《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搅扰,使混乱或不安。”这说明用了“扰乱”一词包含着行为主体的一种行为上的故意,它是一个及物动词,其后必须带上宾语,例如“扰乱治安”、 “扰乱思路”、 “扰乱睡眠”等等。而原文中的“扰乱”,在古代也是一个常用词语,既可以用作及物动词表示“破坏”、“打乱”,如《六韬·少众》:“扰乱其前后。”又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表示混乱,如《韩非子·制分》:“是以赏罚扰乱,邦道差误,刑罚之不分白也。”必须说明的是,尽管“扰乱”这一词在古今用法上有交叉之处,它们的语法功能又均可以带上宾语,但我们在题干中要求考查的是《田单列传》原文中的“扰乱”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而原文中的“扰乱”恰恰用的是不及物动词用法,表示“混乱”,因而这里的“扰乱”当与现代汉语不同。A项是本题的正确选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B

[分析]第13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现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选择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这样做更便于考查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连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后一动作为前一动作的目的,应当说意义与用法是相同的。所选的两个例句,上一句是原文,其中“缓攻即墨”的目的在“待其事”;后一句选自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穷予生之光阴”的目的在“疗梅”,两个“以”字均表示目的。B项中的两个“于”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介词,但表达的语法意义却有不同。“于”字作为介词主要有三大类用法,一是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或者时间、处所,例如《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是表示比较,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三是表示被动,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试题原文中的“降于燕”意思是“向燕投降”,这表示的是动作“降”所涉及的对象。而后一句“内惑于郑袖”出自课本《屈原列传》,“惑于郑袖”指“被郑袖所迷惑”,“于”字的作用是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施事者。因而这一组中的两个“于”字用法不同。C项中的两个“乃”字从词性上看均为副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先后相继的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上一句“乃收城中得千于牛”,是承着前文“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而来,田单于是“收城中得千余牛”。后一句出自《史记·项羽本记》,“乃夜弛之沛公军”,是承着上文“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这些事,项伯认为有必要通知张良,于是“夜驰之沛公军”。这一组中的两个“乃”字用法相同。D项中的两个“因”字,虽然从词性上看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说副词,一说连词,但它们的词义相同则没有任何异议。由于并非要求考生指出其词性,只要回答出是否相同即可,因而有不同说法也不影响考查。我们认为作副词较为妥当。从表达的语法意义上看,也表示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上一句“五千人因衔枚击之”,承上文“牛尾炬火光明炫耀,……所触尽死伤”而来,是随后进行的动作。后一句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承上文“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而来,是随后必然作出的反应,这一组中两个“因”字用法相同。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棗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棗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棗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棗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答案]B

[分析]第14题考查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前些年在考查文言文翻译时,通常采用从某一句话中选择两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种解释,然后交叉构成四个选项的方式。这种考查方式由关键性的词语贯通文意,既考查了翻译,又突出了重点。但它也有不足,即考查的面较窄,又与常用实词的考查稍有重复。从1999年开始,我们换了一种方式,即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四句话,分别为它们配制译文,考查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是否正确。这样既拓宽了考查面,又更符合《考试说明》中考查文言文翻译的意旨。本题A项中“伐破齐”、“尽降齐城”是难点,“伐破”是一个动补式的词组,意思是征伐并攻破,“破”是“伐”的结果。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动宾词组,那么“伐”字就没有了着落;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偏正词组,那么与原文的意思就有很大的距离。“尽降齐城”中的“降”字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齐城降”。《考试说明》中注明了2001年度不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但那是指直接考查词类活用的试题,而不是说不在翻译试题中出现这一内容,更不是说考生无须了解这些用法。A项的译文很好地解决了以上两个难点,译文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也有两处:一是“他将之来”,二是“残”字。“他将之来”的正确意思当是“其他将领来(攻打齐国)”,这是田单的离间计,目的是除去乐毅。“他”字在文中是指示代词,意为“其他的”、“别的”,充任定语。而试题中却将“他”字误解为人称代词的“他”,把名词的“将”误解为动词的“率领(军队)”,这种有意识的误解形成了正确项的干扰。“残”字的词义是“残缺、不完整”,例如《后汉书·儒林传》:“礼乐分崩,典文残落。”“残”字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意为“不完整”、“不能保全”。不过,该项中尽管将“残”正确地译为“不能保全”,由于前半句出现了错误,因而整个B项还是有错误的。C项难度较小,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有两处,一是“垄墓”,“垄”也指坟墓,译文中采用笼统译为坟墓的方式,一般说来不会给考生增加困难。二是“烧死人”,这个句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两个,一为把人烧死,二为把死人烧掉,译文中用“烧化”翻译“烧”字,“死人”则采用古今汉语通用的形式,不予翻译。将全句的译文放在上下文去验证,这句的译文是正确的,没有错误。D项中的“灌脂束苇”略有困难,但“脂”字指油脂并不罕见,“束”字当捆绑讲也是常用义。译文注意到语言的流畅,就是担心考生会由表达上的不准确而误将此项视为错误。本题要求选用译文不正确的一项,B项是正确选项。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C

[分析]第15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当然,这只是一种考查形式,实质上仍然是在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择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这一常用的方式来进行考查。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六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选择。第①句“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这是田单使用反间计后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为将。应当说这句话同田单“兵不厌诈”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不能算是符合题干的要求,因为要求选出的是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而这一句则是表达田单“兵不厌诈”的结果。第②句“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这是田单在用兵时的具体安排,里面又包含着麻痹敌人,误导敌人的目的,让士兵隐伏,让老弱女子登城,这显然包含着“兵不厌诈”的意图。因此这一句完全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③句“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约定向燕军投降,据全文文意来看,显然是假投降,也是为了让燕军放松警惕,从而有机可乘。这一句既包含了“兵不厌诈”的目的,本身又是一种手段,因而完全符合题干中的要求。第④句“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前文说到“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这里说到以此来送给燕将,从田单的动机来看,显然是为了欺骗燕将,让对方认为“约降于燕”是真实的,而非诈谋。这一招果然收到效果,“燕军由此益懈”。这一句也完全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⑤句“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是对作战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描述,应当说既未联系到田单的“兵不厌诈”,又来联系到他作战的手段,只是反映了作战过程与结果。这一句的干扰程度最弱。第⑥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是从结果上来看田单火牛阵的作用的,一是火牛着“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从燕军的角度看“视之皆龙文”;二是对火牛“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以至燕军“所触尽死伤”。这一句虽然同“兵不厌诈”相关,但全是在讲结果而不是手段,自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理清了六件事情的性质,这道题的答案就十分容易选择了,正确选项为C。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答案]C

[分析]第16题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这道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四个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这四个切入点是:田单立将、反间乐毅、麻痹燕军、布火牛阵。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文意的概括与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四个选项中未涉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误会。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例如本题C项所拟题面是“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否“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原文中的表述是“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军”,这里送给燕军的是金千镒,而并非富豪自身打入敌军作内应,这两者之间显然有较大差异。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从整体上看,该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A、B、D三项在对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C。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2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 上篇文章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4)
  • 下篇文章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
  •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3)
    站 务 电 话:(0470)2228256
    站务信箱:webmaster_f5@sohu.com

    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 版权所有 网络事业部 开发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