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专栏   |   |   家长 老师 孩子   |   |   教育研究   |   |   教育信息   |   |   考试专栏   |   |   学生心语   |  
|  教育研究>>学习方法>>对政治高考主观题加分条件的探讨
对政治高考主观题加分条件的探讨
文: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提供 2002-12-24  


近年来,“加分规定”作为政治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与瞩目。这一评分方式自从在1998年政治高考试题中第一次出现以来,不仅在以后的历年政治高考试题中层出不穷,而且向历史和综合等考试科目扩展。面对这种情况,分析和研究政治高考试题主观题中适用加分规定的场合和适用范围,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素质和提高同学们的应试能力很有必要。

总观近年来的政治高考试题以及各种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属于政治科目内容的有关加分规定,我们可以把政治高考试题中适用加分的条件和场合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答案要点

所谓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就是说在答题时不生搬硬套课本知识,而是根据题目特点和要求把存在于教材某处的某一知识点或者说知识元素巧妙地嫁接到教材的另一处,从而合成一种新观点。为鼓励这种创新的做法,往往予以加分处理。

例如2002年春季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3)题:“从认识角度上看,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一直到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此题有这样一点加分规定:“若答出‘人的认识过程受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可酌情加分。”根据题目的要求,应该根据认识论部分的有关理论知识组织答案。而认识论部分并没有论及人的认识过程与世界观、价值观有何联系的问题,不过其前言部分在讲人的意识为什么会出现错误这一知识点时,对这一问题谈的很清楚。因此此加分体现了灵活运用教材知识的特点。

这一加分规定给我们的启示是:答题时要克服问哪答哪的思维定式,反对机械、孤立地思考问题,而应该在对课本知识融汇贯通的基础上,根据题目和材料特点对课本知识进行大胆的重新组合和迁移。

二、答案要点虽然来自教材,但它又突出体现了当今的社会热点

就是说,此答案要点虽然存在于教材中,但它同时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关系密切,这样的答案要点有时则按加分处理。

例如,2002年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第40题第(5)题“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有这样一点加分规定:“如考生能答出加强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可酌情评分。”

注意,此外虽然没有使用“加分”而是使用了“评分”一词,但实质也是加分。只是和传统的加分相比,奖励程度稍微逊色一点,即此处加分后最高得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18分),而以往的多数加分规定,加分后最高得分或者不能超过本大题总分,或者不能超过非选择题总分,或者没有任何限制。

这一加分规定也符合上述特点。因为这个题基本属于政治科目题,而“加强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这一知识要点直接来自《政治常识》教材。那么之所以把它定为加分内容,我体会主要是因为在今天民族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上海2002年政治高考试题在此特意出了一个简答题——“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这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今天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这点加分规定给我们的启示是:平时备考和解题时尤其要重视和突出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的重合或结合部位。

三、把教材与材料和时代特点恰好其分地结合起来的答案要点

如2001年政治高考试题第39题第三问:“根据表一和表二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和途径”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规定:“若考生能根据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答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可加分,但笼统照搬教材上‘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结论,则不加分;若考生能根据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延伸出‘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可加分,但笼统照搬‘发展乡镇企业’的结论,则不加分。”我们知道,高一《思想政治》(上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框题中有“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要点,但要点中却不存在“增加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这样的话,而这样设计答案,却是把教材与本题图表和当今农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做法。同样,此框题中也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两个要点,但却没有“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这样把两个要点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如果只知照搬教材的知识点,不去认真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对当前的“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这一重要农业政策没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是不可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恰到好处地衔接在一起的。

这一加分规定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组织答案时不要盲目、机械地照搬教材要点,而应该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材知识、深入分析题目提供的具体现实材料、准确把握当今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把教材、材料和时代特点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既要尊重教材也要照顾现实。

四、超出教材内容的突出反映当前社会现实的答案要点

可以说,大量的加分规定都是从这一角度设置的。总结以往政治试题中有关突出反映当前社会现实的答案要点的加分规定,可以把它们归为三个方面:

一是答案中恰当引用党和国家最近出台的重大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有关内容。例如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的第二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背景材料从略)在此题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规定:“如能同时答出‘三个代表’,加2分。”

二是答案中恰当使用新近被社会和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的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潮流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名词。例如,2000年政治高考试题辨析题第37题“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惟一力量”的参考答案中规定:“若答出‘既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可酌情加2-3分”。我们知道,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用和意义问题都是最近几年刚被科学界和教育界认同和接受的新观察、新理念,教材根本没有论及。

三是属于对当前一些重大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恰当、准确的分析和理解的答案要点。如2002年上海政治高考试题第34题第(2)题:

34.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江泽民同志还多次指出,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次新的考试。

(1)略。

(2)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论述面对“新的考试”,党和政府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其参考答案是:①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要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适应新的考试。②党通过国家政权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依法治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注:考生如能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例如指出根据世贸规则要求进行法规清理、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可酌情加分。

观察以上参考答案可以看出,加分之处部分的参考答案基本属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而加分内容则属于当前的重大时政内容——它属于目前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各级政府正在抓紧落实的政府应对入世的挑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此点加分规定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在政治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在高三阶段绝对不能只顾课本,而应该在理解和把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特别是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否则,不要说加分部分,就是非加分部分恐怕也难以获得。

五、针对题目所给具体材料,结合现实进行具体深入分析的答案要点

按照一般的答案设计和考生的答题习惯,设计和组织答案要点往往是按照题目要求横向排列,一般不需要或很少作纵向方面的深入分析。正是为了克服这种答题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只求面广不重深挖的弊端,对那种能够结合现实和材料进行具体深入分析,从而显得内容充实、针对性强的答案要点往往也作出加分规定。

例如2002年上海政治高考试题第34题的第(1)题:“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经济要与市场经济通行规则相适应,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面对这场‘新的考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其答案设计和加分规定是这样规定的:“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提高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市场经济纳入法制轨道。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③遵循国际惯例发展对外交往,与国际市场接轨。注:考生如能结合世贸组织规定的‘非歧视、市场开放、公平竞争’规则进行分析可酌情加分。”

此加分规定恐怕很多考生都难以获得。因为即使一些考生知道世贸组织规则,但是按照一般的解题习惯也往往把它忽略。为了引导考生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进行具体深入分析,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故作此加分规定。

此种加分规定给我们的启示是:解答问题不要直来直去,只顾横向求解,不求纵向深入,而应尽量针对题目要求和具体材料,结合现实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分析。

六、超出一般考生认知水平的答案内容

2001年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卷)第31题的加分规定就属于这种情况。其题目是这样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一些产品已接近20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经济适用型轿车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然而,与汽车生产强国相比,我国汽车工业还存在一些问题,100多家汽车企业的年总产量尚不及某跨国公司一家的年产量,等等。你认为我国应如何调整汽车工业结构?(6分)

其答案要点和加分规定是:对现有汽车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克服重复建设,合理布局;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增强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经济适用型轿车。(6分)加分规定:考生答题若涉及利用价格、税收等调整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利益格局和关系可加2分。但该生非选择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60分。
综合以上题目和答案要点可以看出,只要考生真正把握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含义,并且读懂背景材料,答出以上三层要点是不太困难的。但加分内容却不然,只有平时注意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密切关注现实经济生活,从而了解汽车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原因的考生才有可能答出这一加分内容。对此,不用说一般考生,就是一些老师也是难以企及的。

这一加分规定对我们的启示是:对联系实际问题不要只满足于背诵老师和各种复习资料中归纳的那几条现成的结论,而应该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通过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等途径,广泛吸纳各种新知识、新信息,做到博闻多识。并且在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尽量做一些深入的理性的独立的分析和思考,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在政治高考中独占鳌头。

以上仅仅是根据以往政治高考中的加分情况作了一下笼统的归纳,不可能把所有加分规定都归纳进去,更何况加分规定也会随着命题者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过于看中这几条加分规律。其实方法和技巧并不十分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从中领会设置加分规定的目的和实质,并把它们贯彻到自己的平时学习中。政治科目设立加分规定的目的无非是提倡灵活运用知识,强调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鼓励知识创新,尊重思维的个性化等。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不详
共有1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 上篇文章高三地理后期复习对地图的运用
  • 下篇文章理解“规律”时的十个“不能”
  •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1. 高一语文测试卷 [98]
    2.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97]
    3. 高中语文第一册期中试题 [86]
    4. 专题讲座--名词(八)(初三英语) [82]
    5. 专题讲座--名词(一)(初三英语) [77]
    6. 高一基础训练题 [72]
    7. 专题讲座--名词(七)(初三英语) [65]
    对政治高考主观题加分条件的探讨
    站 务 电 话:(0470)2228256
    站务信箱:webmaster_f5@sohu.com

    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 版权所有 网络事业部 开发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