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2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付梓(zǐ) 折耗(zhé) 量体裁衣(liàng)
B.蜷缩(quán) 纰漏(pī) 瞠目结舌(chēng)
C.箴言(zhēn) 肄业(yì) 溘然长逝(kè)
D.狡黠(xiá) 殷红(yān) 哗众取宠(hu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盘桓 跌宕生姿 讫今 追本溯源
B.沼泽 珠联璧合 震慑 针砭时弊
C.瓦砾 责无旁贷 联络 风餐路宿
D.苍桑 煞有介事 羁拌 一塌糊涂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萧老比我年长30岁,他无愧为我们的师长,每次相见,我都以晚辈、学生的身份向长者请教,带着几分__________。
②美国“9·11”事件给全球股市带来巨大__________,各国政府相继采取措施,防止再度出现经济危机。
③深圳女孩黄慧__________的骨髓植入广西男中学生程金波体内,这是内地首例非亲缘异性问骨髓移植的手术。
A.拘谨 震荡 捐献 B.拘束 振荡 捐献
C.拘谨 振荡 捐赠 D.拘束 震荡 捐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师心自用,能突破某种思维定势,克服“高原现象”,从而登上创造的新台阶。
B.春运人流尚未散去,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公用电话区一带,一种屡试不爽的诈骗手法死灰复燃、愈演愈烈。
C.想到那些一边高喊“为人民服务”,一边大肆用公款填饱自己酒囊饭袋的所谓公仆,他就气愤难抑。
D.不法商人昧着良心,制造大量“黑心棉”来坑害消费者,他们真是不名一钱,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搜集到大量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沙岩打制而成的。
C.省政府认真总结造成这种落后局面的原因,从指导思想上,明确树立起依靠科学技术,加快解决这一突出矛盾。
D.我们反对那些不按照国际有关公约规定办事,而自充国际警察,危害别国航行安全的霸权主义行为。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连贯的一组是
(1)周部长上了小车。同车的除张蓝外,还有王芳。______________。王芳的爸爸是援外人员,已经有五年没有回过家。
(2)杨国华躺在床上,哼起了一首时下颇流行的电视剧主题曲。______________。不一会,就响起了轻轻的鼾声。
①王芳今天格外高兴,因为她是去迎接爸爸的
②王芳今天是去迎接爸爸的,因此她格外高兴
③偷快的心情显示刚才发生的事情对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④刚才发生的事情对他并没有多大影响,心情愉快表明这一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邢邵,字子才,河间鄚人,魏太常贞之后。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尝因霖雨,乃读《汉书》,五日,略能遍记之。文章典丽,既瞻且速。年未二十,名动衣冠。
自孝明之后,文雅大盛,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
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咨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顷。词致宏远,独步当时,与济阴温子升为文士之冠,世论谓之“温邢”。巨鹿魏收,虽天才艳发,而年事在二人之后,故子升死后,方称“邢魏”焉。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有斋不居,坐卧恒在一小屋。果饵之属,或置之梁上,宾至,下而共啖。天资质素,特安异同,士无贤愚,皆能顾接,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节选自〈北齐书·邢邵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便能属文 属:写作
B.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 望:名声
C.士无贤愚,皆能顾接 顾:顾惜
D.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 剧:畅快
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
B.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
C.而年事在二人之后
D.脱略简易,不修威仪
9.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
A.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故子升死后,方称“邢魏”焉。
B.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
D.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邢邵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 ②率情简素,内行修谨。
③博览坟籍,无不通晓。 ④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
⑤词致宏远,独步当时。 ⑥天资质素,特安异同。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⑥①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邵十分聪明,记忆力强。他曾经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就把一部《汉书》读完,并且能把它大致背诵下来。
B.邢邵的文章典雅华丽,在当时无人能及。他的文章常常刚一写好,就立即在京城广为流传,被争相涌读。
C.邢邵虽为文坛领袖,名声显赫,但却从不骄矜自恃。在家,能与亲人和睦相处;在外,能对士人以礼相待。
D.邢邵反对把精力花在校书上,他认为与其对着有谬误的书苦思冥想,浪费时间,倒不如更换一本合适的来读。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l5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内在推动力。
顾名忠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历代书家所探求并掌握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法)上,如西汉今古文字之争,很大程度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顿、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一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美”“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主要是因为前人总结出来的笔法,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惟一原因即在于点画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
12.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始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笔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形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承传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13.书家不遗余力地传承笔法的原因,与原文表述相符的一组是
①笔法这种“范式”符合人们的普遍审美心理要求。
②笔法是一种经过数代人不断努力总结出来的“范式”。
③笔法能形象地满足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表现与追求。
④汉字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以下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
15.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而魏、晋、南北朝则是一个辉煌的时期。
B.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东汉以前其传承体现在字法上,东汉以后体现在笔法上。
C.笔法与字法比较,笔法更能体现出汉字书写的艺术魅力,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D.没有笔法的创立与传承,中国书法就难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蓬勃发展。
第 Ⅱ 卷(共10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6至12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并在试卷右上角填上座位号。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骆 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拘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遥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亚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6.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未说“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品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不能不惊异”的感受。
B.作品对骆驼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C.作品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情感倾注于“骆驼”这一形象,并通过对其遭遇的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D.作品的感情富于变化:先是对动物园里骆驼遭遇的同情,继而是对家乡骆驼的温驯的惊异,最后是对北方大陆骆驼的命运的释然。
E.作品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源于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思考而产生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情感激流。
答:【 】【 】
五、(11分)
20.下面一段文言文,摘自第I卷第二题〈邢邵传〉,请参照原文,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邢邵,字子才,河间鄚人,魏太常贞之后。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尝因霖雨,乃读《汉书》,五日,略能遍记之。文章典丽,既瞻且速。年未二十,名动衣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 江 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2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人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1)你读出了什么呢?(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4分)
22.唐代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其一)》中通过为贵妃飞骑送荔枝的典型事件,反映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请默写这首诗。(4分)
过华清宫(其一) 杜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12分)
23.请把下列句子重新调整,以“我们必须”为开头,组合成一个句式结构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4分)
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必须得到发展。必须注意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
我们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意思完整。(4分)
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南方的雨,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方的雨,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南方的雨,使人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常想,莫非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时,这北方的雨与南方的雨就已经泾渭分明,性格鲜明了吗?
25.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用一个单句概括出它的中心内容,不超过30个字。(4分)
由于科学的进步,有人明确指出,当今的大多数癌症将可以治愈;到2010年前后,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即可诞生,艾滋病的死亡率将会大幅下降;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预防方法,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可减少一半,而患者大部分可以正常生活;由于神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新的脊椎损伤病人可以避免发生截瘫。随着癌症的攻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在2020年到2030年间,人的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有可能出现。
八、(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段栩
“右侧站立,左侧急行”是乘坐传送式电梯的国际惯例,目前大多数中国人还不了解这一国际约定俗成的规则。北京为保证地铁有序有效的运行秩序,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今年1月5日开始推行这一文明乘梯规则,与国际接轨。中国加入“世贸”后,有很多“约定俗成”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与不断学习的。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交往中,也有许多的规则是需要我们不断了解,不断学习的。“不断了解,不断学习”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请以“不断了解,不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是“不断了解、不断学习”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准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200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语文试题第Ⅰ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明
1、汉字读音。3分。A。”折耗”中的“折”应念shé。
2、字型辨析。3分。B。A“讫今”应是“迄今”;C“风餐路宿”应为“风餐露宿”;D“苍桑”应为“沧桑”,“羁拌”应为“羁绊”。
3、词语辨析。3分。A。“拘束”指明显地约束自己,含有不自在的意思;“拘谨”指小心谨慎,言行举止小心翼翼。“向长者请教”,用“拘谨”比较合适。“震荡”指动荡,对外界产生影响;“振动”通过一个中心位置,左右摇摆,是自身运动,一般不对|外界产生影响。“股市”用“震荡”恰当。“捐献”与“捐赠”都带有无条件献出之意,“器官”多与“捐献”搭配,“财物”多与“捐赠”搭配。
4、成语辨析。3分。B。A“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用在教师继续教育上不恰当。C“酒囊饭袋”比喻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人,不是指肠胃。D“不名一钱”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都没有。
5、病句辨析。3分。D。A搭配不当,“缓解”与“负担”不搭配,“负担”改为“压力”。B句式杂揉,“其中有……”与“……是……”句式混在一起,把“有”字去掉或“是”前加“,它们”。C缺宾语,应是“树立……思想”,可在“矛盾”后加“思想”,并把“从思想上”删去,以免重复。
6、语义连贯。3分。A。①运用句式移位,将因句移后,使上句句末的“爸爸”与下句句首的“王芳的爸爸”相接。②的句式造成上下句的衔接不够连贯。③“愉快的心情”是由“杨国华”发出的,保持了陈述对象的统一。④“刚才的事情”改变了陈述对象,连贯性不如③。
7、文言实词。3分。C。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8、古今异义。3分C。古今均指“年纪”;A内行:文中指平日居家的*行、品行;现指对某种事情或工作又丰富的知识和经验。B会议:文中指聚会和议论,是两个词;现在是一个词。D简易:文中指性情坦率平易,不讲究礼节;现指简单容易或简陋。
9、文言虚词。3分。C。表转折,但是/表结果,因而。A。都是介词,凭借、依仗的意思。B都是句末语气词。D都是疑问副词,“怎么、多么”的意思。
10、信息筛选。3分C①③④⑤都是表现邢邵的才华出众,②⑥表现邢邵的秉性*行。
11、内容归纳。3分D。文中没有“与其……倒不如……”的意思。
12、词语理解。3分。D。“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承传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是对“书法开始自觉”的具体阐释。“越来越超脱”即“逐渐独立”。再参照第一段“书法一独立……内在推动力”句。A文中无此信息。B文中无“技艺风格多样化”的信息。C“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表述,与原文“皆废……竞以……”的表述相左。
13、信息筛选。3分。C。①见原文“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主要是因为前人总结出来的笔法,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范式’”。③见原“其惟一原因即在于点画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②原文“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的说法不是承传的原因。④原文说的是“点画本身”,即“笔法”,而非“汉字的结构本身”。
14、信息筛选。3分。B。笔法承传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和笔法本身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不致随身而殒”在原文中说的是笔法承传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15、文意推断。3分。B。据原文可知,笔法的形成是书法成为独立艺术的标志,而笔法形成于东汉,故可推知,东汉以前,书法并没有成为独立艺术。A由于笔法形成于东汉,故可推知,东汉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C从笔法承传的第二个原因可推断出。D见以上分析。
附:文言译文
邢邵,字子才,是河南鄚地人,魏国太常邢贞的后代。他十岁就会写文章,在写作方面很有才能,秉性聪明,擅长记忆,每天能背诵大量文字。曾经由于连日大雨,他便(在家)读《汉书》,五天以后,就大致能把它全部背诵下来。他的文章典雅华丽,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而且写得极快。邢邵还不到二十岁,他的声名就已经在士大夫间传播开了。
从孝明帝以来,文章教化十分昌盛,邢邵文章那独特美感,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每当他的文章刚一完成,就立即在京城广为流传,很快就到处有人朗读背诵。
邢邵的秉性节俭朴素,平常*行谨慎,恪守礼法,与兄弟姻亲之间的关系和睦。他博览古代典籍,而且无不通晓。晚年尤其对“五经”章句潜心钻研,尽力探求它们的要旨。对占卜吉凶,礼节仪式,以及国事、私事等方面的请教、禀告,都能一一解惑去疑,成为世人的指导者。每当公卿聚会议论时,涉及到典制成例的撰写,他拿起笔就能完成,而且能广征博引。皇帝命令撰写朝庙乐章,他很快就能写好。邢邵的文章意趣恢弘高远,在当时独一无二,与济阴青人温子升成为文士的首领,当时的舆论尊称他俩为“温邢”。巨鹿人魏收虽然有天赋,文章也写得文采华美,但年龄比他俩小,所以温子升死后,他才和邢邵并称“邢魏”。邢邵虽然声望和实际才能在当时都很显赫,但从不借自己的才学和地位傲视他人。邢邵生性简朴坦率、不拘小节。他的车马服饰、器皿用具,只要凑合能用就行。他不住在家居的大屋里,却经常在一间小屋里生活。他有时将果品糕饼之类放到屋梁上,有客人来,就取下来与客人一起品尝。邢邵生性简朴,有*守,对待不同的意见特别能安然处之。士人无论贤能或愚拙,他都会去拜访或接待。有时候他对着客人,边解开衣襟抓虱子,边与客人畅谈。邢邵有许多藏书,却从不去校勘。看见别人校勘,他常常笑着说:“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我们到死也不能把天下的书读完一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校勘书籍呢?何况思考书中错误之处,也是一大乐趣。”
语文试题第Ⅱ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明
四、(18分)
16、(语句理解)(4分)
因为它们的遭遇与作者类似。4分。
因为它们的遭遇让作者联想到自己。 4分。
因为它们引起作者无限感概。4分。
因为那两只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2分。
因为它们显得可怜。2分.
因为它们值得同情。2分
17、(语句理解)(4分)。表达了对骆驼被迫退出世界舞台的①无奈;②失落(惆怅或痛苦);③不平;④自嘲。能答对其中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
18、(分析归纳)(6分)。海外游子思归却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6分)。答对下列其中一点得3分:①作者思归(思亲)之情(3分)。②台湾不适宜自己久居的感叹(3分)。答对下列其中一点得3分:①游子(作者)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3分)。②对忍辱负重的人(自己)却不容于现实的感慨(3分)。
19、(鉴赏评价)(4分)。B C (A文中的对比不是为“突出‘不能不惊异’的感受”,而是为突出骆驼的悲剧形象。D对北方大陆骆驼日趋衰微的命运,作者表达的不是“释然”,而是不平与痛苦。作品的感情基调“悲”而不“壮”。)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4分。
五、(11分)
20、(文言翻译)(5分)。他的文章典雅华丽,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而且又写得极快。还不到二十岁,他的名声就已经在士大夫间传开了。翻译要点:①“典丽”要增译为“典雅华丽”;②:“赡”换译为“内容充实”或“感情丰富”;③“名”译作“名声”或“声名”;④“动衣冠”意译为“在士大夫间传开”;⑤译文语言表达规范,通顺。不能达到翻译要点其中1点的,扣1分,扣完该题分止。
21、(诗歌鉴赏)(6分)。参考答案: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在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六、(4分)
22、(名句名篇)(4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每句1分,凡错、漏、多字该句不得分。
七、(12分)
23、(连贯,选用、变换句式)(4分)。参考答案:我们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参考答案中各分句都使用了动宾结构,语意连贯。句式相同2分,语意连贯2分,表达不规范酌情扣分。
24、(修辞运用、仿用句式)(4分)。参考答案:细腻、温柔、纤细、缠绵。2分(每两个应词1分)。洞箫牧歌,春花秋月。2分(每个对应词1分)。所填词语与对句相应,且符合句意即可得分。
25.(压缩语段)(4分)。参考答案:在未来几十年里,许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将得到有效的防治。(文段中不仅谈到癌症的治疗,也谈到心脑血管病、脊椎损伤病等的治疗与预防,因此,压缩时应用“许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的防治”这样的表述。文中提到2010、2020、2030等年份,在压缩时宜概括为“在未来几十年里”)“在未来几十年里”1分;“许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1分;“有效防治”1分;单句1分。超字扣1分,表达不规范酌情扣分。
八、26、作文(60分)(评分标准略)
原作者:
小鱼儿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1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