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上又见“体罚”,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对学生“恨之入骨”,辣手摧花?体罚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怎样才能根除体罚?
如同国家的腐败、社会的混乱根源在于法制不健全一样,教育上也有很多的法律盲区。
关于教育的立法不少,基本法、一般法都有,但这些法律还难以解决学校日常面临的多如牛毛的小问题,比如:迟到、旷课、上课不遵守纪律、同学中的纠纷、恃强凌弱、不尊重老师、顶撞老师、扰乱教学秩序等等,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它们往往是更大冲突乃至流血事件的根源,更是少数学生滑向深渊的起点。这也是令学校、老师们最头痛又最无奈的问题。
众所周知,一个班,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除了老师 的业务素质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班风、校风,在很大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纪律是胜利的保证,没有良好的班风、校风,再高水平的老师也教不好,再有天分的学生也会被糟蹋。这是学校工作实践中证明了无数次的真理。这也就是学生择校、学校聘任首先聘班主任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成长在溺爱的氛围之内,到了讲求平等的学校,或多或少的有种失落感,感到了压抑和拘束,而一旦这种约束本身不是来自庄严的无形的权威机构,而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一个人时,就必然会对这个人滋生反感乃至仇恨的心理。再加上这些约束因为老师的不同而呈现出灵活性或随意性时,这种心理就会加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他们也会琢磨寻找空隙和对策来逃避这些约束,对立情绪加上劣根性,将使他走向歧途。
我们不能否定人的劣根性,比如惰性、自制力差,易受环境影响、好逸恶劳、忠言逆耳等等,作为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首要任务就是遏制这些劣根性,培育他们成人、成才。学习不是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在我们的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的条件下)。我们不能过于相信他们的觉悟,等待他们的觉悟,那是一个未知数,时代和社会都不会等待他们的觉悟,在他们未成年时我们不能等待而耽误了他们一生!同样,我们也不能等待他们理解。 “棍棒头上出孝子”这句刺耳的话包含着深深的哲理。
很多的家长对我说过:我不指望他(她)升学,他不是读书的料子,送到学校,只希望老师把他管着,不能让他到社会上学流了。我暗叹,只有“小三”程度的孩子,初中两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牢狱”生活,几千个板凳上有钉子的四十五分钟,他怎么过?我又怎么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老师有那个能力戒掉他那些恶习,收住他那颗野马之心?家长管不住,老师就管得住?冲突的导火索已经埋下。。。。。。
老师体罚学生,很多人深恶痛绝。我绝不赞同体罚学生,但我相信没有哪个老师会把学生当敌人,没有哪个老师会把自己的前途当儿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杀鸡给猴看”或恨铁不成钢。有人说:将矛盾上交学校,学校同样无奈。学校领导又能怎样?此题同样无解。其实,说句良心话,体罚学生的老师绝大多数是相当敬业的,教学质量相当不错的。
老师上课时讲课的时间和维持纪律的时间各占多少?尤其在纪律比较差的班级。老师之累,很多时候是心累,屡教不改的学生让你望而生叹。有的老师让学生写检讨,有的学生几乎每周都要写。“昨日检讨、今日检讨,明天还检讨;依然不改,仍然不改,永远都不改”。夕阳几度红,青山依旧在!管用吗?有教育意义吗?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某些人对付警察的那一套,我们有的学生学会了,也运用得相当娴熟:“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对这种学生,你只能不了了之,会造成什么后果?一个学生就会造乱整整一节课!我们对得起班上另外几十个学生吗?
班主任工作最烦心的就是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师生之间的矛盾,往往被弄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这类事件又无章可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下落的原因很多,有一部分是认为老师欺软怕硬和稀泥,对顽固学生哄,对老实学生压,尤其是这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对老师而言,不这么着又能怎样?主持正义,就必须对蛮横者处罚,这就必须有章可循,而老师手中又没有这个武器。必然给两者心里带来阴影:老实人吃亏。老师留给学生“不公平”印象。
“人不自在不成人”?不对!玉不琢,不成器,。对于未成人的保护,不是一味的迁就。不加以适度约束其实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放纵,不仅害了调皮学生本身,还影响了一大片,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这么多年,我们的无作为——放纵让学生付出的“成长代价”还小吗?而无奈,将彻底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心灰意冷,受害者是师生双方!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必须戒之以威。我认为“威”来源于两点:除了教师自身素质让学生敬畏,还应有对违纪学生的处罚手段。配合《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学校管理工作条例》,赋予学校和教师管理权限和手段,并规范师生双方行为,是当务之急。让学校、老师的管理有章可循,也让学生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伤害了别人,损害了公共利益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让这些基本的观念在学生心里生根,奠定法制意识的基础,是健康成长的首要环节!
也只有这样,才能重整教育和教师的形象,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建立文明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不详
共有7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