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1分,共1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ǔ wén xué xí de wài yán yǔ shēng huó de
wài yán
xiāng děng。
答:
2.读下面这则短文,按要求作答。
商家厂家为钓人们胃口,可谓煞费心机。东边是有杯无患,西边是鸡不可失。这儿是钙
世无双,那儿是百礼挑一。餐巾纸爱不湿手,赛车场骑乐无穷。啊,默默无蚊者,只能是百
衣百顺,牙口无炎者,为的是肠治久安。今日随心所浴,明天饮以为荣,真可谓商机不可
失,你方唱罢我登场。
①把错用的成语圈出来,并加上序号,分别说明这些成语是作的哪类商品广告
。
②正确的成语依次是 。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然后用同样的词语再造一个句子,这个词语的意思
要与试题提供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
例句: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造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①掌握法律武器,增强禁毒意识。
造句:
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造句:
4.按提示修改句子。
①杨老师走了一个多钟头了。(改动一处,消除句子歧义):
②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并制订了交通安全管理
条例。(删去一词,使句意不再矛盾)
5.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拟一条标语。
人类的生存史、发展史、文明史,首先是根据地球上的淡水分布图而写的。当今,全世
界每天排放的工业污水达2至3立方千米,按此速度推算,到了下世纪中叶,人类将无洁水可
汲。
标语:
6.根据在《愚公移山》中学过的“阴”“阳”的知识,可知陕西省的华阴县当在华山
的 ,河南省的洛阳当在洛河的 。
7.你在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不少名言、格言、警句,请在以下三个方面任选两项,
分别写出一条名言、格言或警句。
①珍惜时间:
②热爱读书:
③珍视友谊:
8.写出与下列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①政通人和 ②鸿鹄之志 ③讳疾忌医 ④温故知新
9.按要求默写
①秦朝末年,“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顺应历史潮流,揭竿而起,势如破竹,极
大地撼动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正证明了孟子所说的“ , ”这一道理。
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齐心,勇于实践,努力探
索,方能成功。用《故乡》一文中的话来形容就是“ ; , , 。”
10.下面是某公司对某市中学生消费观的一次调查表,分析该表,简答后面的问题。
中学生选择商品时的第一注重因素
休闲食品 % 饮料 % 服装 % 日化用品 % 文化用品 %
口味 60.61 口味 57.99 款式 48.89 品牌 24.95 自己用过 36.32
①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的消费观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 。
②中学生选择商品时把“口味”“款式”和“品牌”等列为第一注重因素,而忽略质
量、价格、营养等其他重要因素,说明:
二、听说能力(5分)
11.下面是红星中学初二(1)班同学张明在2000年1月2日上语文课前两分钟向全班同
学报告的新闻:
1999年12月31日晚,2000年庆典及神州世纪游开幕活动主会场设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上
海、陕西等省市的10个城市彻夜举行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大型活动;中央及各地电视台进行了
实况转播。庆典活动延续到1月1日白天。上海、西安、泰山等地还举行群众参与的大型纪念
活动。
①为张明报告的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1分)
②你能听出这则新闻中有哪些语病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1分)
12.根据下列节目单,在“校园广播之声”开始曲播完之后说一段开场语,介绍将要播
送的节目内容。(3分)
①庆祝五四联欢会获奖节目选播
②校园一周要闻
③本站记者与五四征文获奖作者访谈录
④昨日球讯
⑤明天天气预报
三、阅读与理解(35分)
(一)
1954年,考古学家在临汾地区的丁村,发掘出“丁村人”遗址。这发现,在古人类考古
学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此之前,从五十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周口店猿人到一万多年前的
北京山顶洞人之间,我国尚缺少一道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的链环。于是有洋
人便妄下雌黄:中国人的祖先是由欧美迁徙而来的,中国人是外域人的变种。丁村遗址里发
掘的十万年前的三颗古人类牙齿化石,齿为铲形,而铲形门齿恰是黄种人的重要特征,完全
有别于门齿为勺形的白色人种。三颗牙齿出土,石破天惊,丁村的文化分量仅此就显得有些
超重。在遗址里,人们还挖掘出旧石器时代 中、晚期的大批石器和上百件刮削器、琢背
刀、雕刻器、锥钻等细石具。丁村文化遗存还告诉人们,二万六千多年前,丁村人就已会驯
养动物,并学会了种植,初步结束了长期的迁徙狩猎,开始了半定居和定居的生活。在丁村
遗址陈列室里,还摆放着披毛犀、大角鹿、转角羚羊等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及一批软体
动物的化石。其中,那2.6米长的古象门牙,使今人不难想象,当时的大象躺下是一堵坝,
立起是一座峰;那1米长的青鱼、鲤鱼的脊骨,如果将 还原,简直像一艘艘耕涛犁浪的飞
舟;那脸盆般大的蚌壳,也可让今人猜度出它的肉体是何其丰厚……近年来,考古学者又在
丁村附近的陶寺,发掘出中国最古老的鼓,鼓身 树桩镂空,鼓面为鳄鱼皮所制……
是丁村人最早将文明的种子播入沃土,让民族的智慧不断勃发;是丁村人的后裔最早把
喜怒哀乐揉进鼓点,奏响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乐章!
13.把“之”“乃”“其”依次填入文中画 的地方。(1分)
14.如果把文中的“妄下雌黄”改成“信口雌黄”行不行?为什么?
(1分)
15.从下文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在其下面画曲线。(1分)
16.找出下列比喻句。(3分)
明喻
暗喻
借喻
17.“那脸盆般大的蚌壳,也可让今人猜度出它的肉体是何其丰厚”这个句子中的
“度”的读音是 ,用“蚌壳”作本体,模仿前一个句子,写一个比喻句,力求使上下
文连贯。(1分)
蚌壳:
18.从上文的第一段中找出插叙部分,在其前后加括号。如果把这段内容移至全文开
头,还需作哪些改动?表达效果有无变化?(2分)
答:
19.文中哪些内容照应了“丁村人最早将文明的种子播入沃土”?哪些内容照应了“丁
村人的后裔最早把喜怒哀乐揉进鼓点,奏响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乐章”?(2分)
20.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 、 、 、 的表达方式。(1分)
(二)
〔甲〕3000年以前,在我国出现的刻有甲骨文的龟片和骨片,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正式的书籍,是在2000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
上,叫做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然后削
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至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
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
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
片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
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
“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不容
易普遍采用。
〔乙〕
甲骨文——龟策(同册),是我国最古的书。我们从“册”字的象形,可以看到甲骨书
的装帧形态。《说文解字》曰:“册,像其杠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二形。”殷虚出土的甲
骨,有贯穿的,有套札的,有叠放的,其中有3片、4片、5片的,都长短不齐,与“册”所
象之形合。它是殷先民在甲骨上穿孔,然后用一根绳子或皮带,一片一片缀编而成的。它是
我国书籍装帧之始。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了竹书,它是由若干支竹片组成。每片一般写20或40多字,最少的也
有写3—4个的。写成之后,一片一片依次排列,然后用麻绳、皮绳或丝绳编连起来,谓之策
(册)。书成,以最后一简为中轴,自左向右收卷,卷成一束,用绳子捆紧。然后用一种柔
软的丝织品如帛之类作褒装起来。竹书的装帧,于此完成。
与竹书同时或稍后的还有木书。一块木板谓之版,版上写字谓之牍。一尺见方的牍谓之
方。木书多为官府文书、名册、布告、通信、图画之类。195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仪礼》就
是一部木书。其木片的两端,均经过刮削,平整、光滑而四面棱角分明。与居延发现的《永
元兵器薄》及武威旱滩坡出土的医简,都是用麻绳连成为一册,《汉书》说司马相如有木简
“为书一卷”,称为“一卷”,可证木书的形态与竹书同。
春秋战国时代的丝织品布帛、缯、素等,写在这类丝织品上的书,统称帛书。我们今天
所看到的帛书,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共10多种,12万多字。出土
时,大都叠成长方形,装在一个长方形漆奁下层格子里,小部分压在一两卷竹卷下面。可见
帛书除了“ ”的形式,还有“ ”的形式,其装帧也更加精美。
21.甲文在说明我国古代书籍的演变时,主要突出了它由 到 的特点。乙文
开头空缺处应填入的一句话是 。(2分)
22.根据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 ;乙文中画线句子的主语是
。(2分)
23.“册”是个象形字,甲文认为它象 之形,乙文认为它象 之形。(1
分)
24.汉语中以“卷”称书,甲文认为源于 ,乙文认为源于 ,因为这种书写
成以后是“ ”的。(2分)
25.甲乙两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两文所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26.联系甲文相应部分的内容,可知乙文末段中说明帛书形式的句子中两个引号里空缺
的字应分别是 和 。(1分)
(三)
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们的学问,逆境能增强你对生活的评价能力。“人情日暮有翻覆,
平地倏忽成山谷。”身处逆境能饱尝世态炎凉,这时没有人奉承你,没有人向你献媚。昔日
的笑脸,今日成了白眼;昔日对你漠不关心的人,今天也许反而对你深抱同情。世俗向你揭
开了自己的面纱,被掩盖着的真假、善恶、美丑对你不再戒备,在你面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
坦露,使你有机会识得“庐山真面目”。战胜厄运的需要和心处逆境时复杂而特定的心理,
将使你对这些丰富真实的人生素材,进行咀嚼、消化,在回顾、对比、反思中获得许多认识
和评价生活的知识。这些知识有许多是你在书本上,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学到的。厄运喝退了
你少女式的天真,书呆子式的幼稚,于是你变得深沉、敏锐,变得更能洞察生活的本质和人
的心灵,逐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27.根据语境写出文中加点词的反义词。(1分)
①深沉 ②敏锐
28.本文的论点是 (1分)
29.在文中圈出一处道理论据。(1分)
30.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 、 。(1分)
31.请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50字)。(2分)
答:
(四)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2.揣摩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然后分别用它们组成成语。(1分)
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 的人物描写方法。(1分)
34.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智叟认为愚公
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1分)
35.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
”而言的。(1分)
36.选文第二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
。(1分)
37.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 。
(2分)
四、写作能力(50分)
38.读本试卷“阅读能力”的第三个语段,以“顺境更有利于人才成长”为论点,写一
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10分)
39.以“我的一次 经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40分)
要求:①先把题目填充完整,如“成功”“获奖”“探亲”“旅游”…… ②有恰当的
抒情和议论。
【参考答案】1.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2.①(1)有杯无患(保健
杯) (2)鸡不可失(鸡类食品) (3)钙世无双(补钙药品) (4)百礼挑一(礼
品) (5)爱不湿手(餐巾纸) (6)骑乐无穷(摩托车) (7)默默无蚊(灭蚊器)
(8)百衣百顺(服装) (9)牙口无炎(牙膏) (10)肠治久安(肠胃药品)
(11)随心所浴(淋浴器) (12)饮以为荣(饮料、酒类) ②(1)有备无患 (2)机
不可失 (3)盖世无双 (4)百里挑一 (5)爱不释手 (6)其乐无穷 (7)默默无
闻 (8)百依百顺 (9)哑口无言 (10)长治久安 (11)随心所欲 (12)引以为荣
3.略 4.①把“走了”改为“出去”。 ②删去“不再” 5.略 6.北面 北面
7.略 8.①藤子京 ②陈涉 ③蔡桓公 ④孔子 9.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这
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0.①不成熟 畸型 ②
这些消费习惯对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相当不利而对该公司的产品销售有利。 11.①略 ②略
12.略 13.依次为:之、其、乃 14.不行。两词都有“不顾事实乱说”的意思,但
“妄下雌黄”语义更重,有“不顾事实,乱下断语”的意思。 15.三颗牙齿出土,石破天
惊,丁村的文化分量仅此就显得有些超重。 16.略 17.duó 造句略 18.(在此之
前……中国人是外域人的变种) 删去“在此之前” 表达效果略 19.略 20.记叙 说
明 议论 抒情 21.笨重 轻便 我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源远流长,多姿多彩。 22.韦
编三绝 帛书 23.竹书(策) 甲骨文(龟策) 24.帛书 竹书 卷成一束 25.举例
子 列数据 下定义 时间顺序 26.卷 叠 27.①肤浅 ②迟钝 28.开头第一句话
29.人情日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谷 30.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31.略 32.①不毛之地 ②山穷水尽 33.语言描写 34.略 35.河曲智叟亡以应
36.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37.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38.略
39.略
原作者:
小鱼儿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96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