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 广 场 主 要 内 容 →
IT新闻 硬件行情 软件快报 数码 IT技术 IT名人 业界评论
  厂商 业界
站内搜索
 
文章TOP TEN
腾讯QQ再次痛失.C...(82)
中联通雪中获炭 六家...(31)
《计算机》:机会主义...(29)
全国固话欠费将达21...(26)
中国电视业处于调整状...(25)
技术进步难擒黑客 反...(24)
摩尔已非唯一特别定律...(24)
Sun公司紧盯微软大...(23)
两年内换了两个董事 ...(22)
AMD:注意!已证实...(20)
更多文章>>
姓镜?/td>
→ 新  浪
→ 搜  狐
→ 网  易
→ 雅  虎
→ 中 国 MP3
→ 证 券 之 星
→ 央 视 国 际
→ 凤 凰 卫 视
→ 榕 树 下
→ 洪 恩 在 线
→ 中关村在线
→ 太平洋网络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IT新闻--> 业界

《计算机》:机会主义者--UT斯达康的审慎生活
[2003-3-28]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点击数:30

据说UT斯达康中国公司总裁吴鹰办公室正面的墙上有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插满了红色的图钉。小灵通每攻克一个城市,吴鹰就会在上面插一个红图钉。现在,图钉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个,连北京、广州这些曾经的禁区也都被小灵通收于“囊中”。  

  随着小灵通攻城略地无往而不利,以提供小灵通设备为主营业务的UT斯达康在整个2002年的销售火得不得了,斯达康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1.08亿美元,同比增长89%,每股收益达到创纪录的0.94美元。全年净销售额同比年增长57%。  

  本是该唱凯歌的时候了,一种悲观情绪却开始在UT斯达康的员工中间蔓延:目前全国主要城市大都已经上了小灵通,公司以后还能将设备卖给谁呢?  

  在一部分员工看来,这是个很致命的问题,公司该何去何从呢?表面看起来,吴鹰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任何对公司前途担心的表示。不过了解吴鹰的人绝对不相信吴鹰会被短暂的胜利冲昏头脑,失去判断力。也许,吴鹰在秘密进行着什么,就象当初研发小灵通一样。  

  直到3月5日,UT斯达康宣布斥资1亿美元收购CommWorks,UT斯达康公司转型终于在公众面前初现端倪。  

  小灵通秘密出世

  不知道吴鹰是因为习惯轻信于人还是具有卓越的判断能力,带着建立一个有一万人的高科技通信公司的梦想,吴鹰创业几次重要决定下得都很迅速,甚至看起来有点仓促。从与吴鹰共过事的人对其的描述和吴鹰所做的决定的结果看,似乎后者的成分会多一些。  

  但是无论吴鹰的判断力有多么准确,小灵通的火爆都不在他的意料之中。一些UT斯达康的老员工评价小灵通之于UT斯达康,其实是“无心插柳”的行为。  

  1991年,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五年之久的吴鹰打算出来自己创办公司,当时同在实验室工作的薛村禾恰巧也有此念头。吴鹰和薛村禾虽然同在贝尔实验室,却从未见过面,仅凭一通电话,就开始了两人的合作,创办了斯达康公司。1992年,中国大地正被一种创业的激情的笼罩着,吴鹰受到吸引,回国创业。  

  最初斯达康公司做DLC数字环路接入设备和电信智能网软件的开发,经历着一个企业初创时期的资本和人才的积累过程。此时,1991年创立Unitech公司的陆弘亮也回国寻找机会,并且将厂房建在了杭州。如果没有黄晓庆,吴鹰和陆弘亮可能会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向走下去。黄晓庆在吴鹰的斯达康公司和陆弘亮的Unitech公司都工作过,通信技术造诣颇深的黄晓庆发现两个公司在技术和市场上恰能互补。经过黄晓庆的穿针引线,吴鹰和陆弘亮一起吃了顿饭,合作的决定就是在饭桌上做出来的。  

  1995年,合并后的新公司UT斯达康成立,陆弘亮出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鹰出任执行副总裁兼UT斯达康中国公司总裁,黄晓庆担任首席技术官。这个基本班底延续至今。  

  当时的中国电信市场处于高速扩张期,UT斯达康以研发生产光端机、智能网软件等为主。

  据当时在UT斯达康工作的一位管理人员介绍,公司当时也处于迅速膨胀阶段,整个销售部门都处在“只见定单往回走,看不见销售人员”的状态,而公司高层开会时,每每都会因为想法不同出现激烈的争吵。而此时,一项可以称为小灵通前身的技术在UT斯达康内部秘密开始研发。  

  1995年,尚未拆分的中国电信受邮电部委托,选择接入网的厂商。UT斯达康虽然发展迅速,但在通信领域仍然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公司。而申请参加接入网的选型的厂商有30多家,大都是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幸运的是,UT斯达康作为15家试点厂商留了下来。在试验过程中,大家找到了各种技术,包括DECT制式、CDMA制式等等,UT斯达康选择的是基于无线本地环路概念的PHS。  

  无线本地环路指的是一个区域的接入,刚开始一个环路一千个用户。UT斯达康在研发的过程中做了一些调整,发展到一个环路四千个用户,后来又变成无线社区电话,一个区域内可以支持一万人使用。当UT斯达康的技术人员把各个环路都联结起来,覆盖整个城市,PHS技术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小灵通(PAS)技术。  

  关于无线本地环路的研发在UT斯达康进行得非常秘密,当时黄晓庆不断地在美国与中国之间飞来飞去,除了陆弘亮、吴鹰等几位公司的核心高层外,没有人知道他在忙什么。据吴鹰当时的同事介绍如此小心是怕对手知道。  

  UT斯达康看好PHS的原因是这项无线接入技术成本比较低,可以满足那部分收入不高、经常在本地活动又对移动通话有需求的人群,加之UT斯达康在中国电信有一些内部关系,说服中国电信采用这项技术应该不难。  

  但是连吴鹰自己都没想到,小灵通会火成那个样子。当时公司仅仅把它作为几项主要业务中的一项,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倾斜。  

  无心插柳

  能在中国通信市场迅速崛起,UT斯达康应该感谢一件事和一个人——电信分拆和徐福新。  

  如果不是电信分拆,UT斯达康很有可能仍然在通信市场发展,并且会发展得很好,但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也未必会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因为电信不拆分的话,同时拥有固话和移动业务的电信集团虽然也会发展无线接入,但决不会象拆分后那么肆无忌惮,规模也不会那么大,因为它要保护移动业务的利润。  

  而如果没有徐福新,小灵通不会这么快在余杭建网开通并且运营。  

  1996年,中国电信和移动分家在电信内部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当时城区固话已经趋于饱和,用户数量增长空间不大,而农村固话市场受到农民消费能力限制,如果没有了移动这块高额增长的业务,电信的日子肯定要比以前难过。时任余杭电信局局长的徐福新为寻找新的增长点头疼不已。  

  当徐福新无意中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日本在搞的PHS技术时,产生了一个联想:把PHS嫁接到固定电话网上,用中国电信已经比较发达的网络,前端再接上PHS的无线技术,不就成了一个建立在固定网上的小手机吗?激动不已的徐福新还为小灵通业务找了个定位:固定电话的无线变种,巧妙地避开了没有移动运营牌照的难题。  

  在确定了发展“小灵通”的计划后,徐福新和UT斯达康才出现了交集。UT斯达康的研发中心设在杭州,与担任余杭电信局长的徐福新很熟,加之UT对PHS技术有一定的研究,双方一拍即合,UT斯达康按照徐福新的思路,将PHS接在了电信的固网上。  

  1997年,小灵通在余杭开始了试运营并且凭借低廉的资费迅速打开了市场:1998年12月,广东肇庆推出“流动市话”小灵通,标志小灵通进入中小城市的市话服务领域。当年,UT斯达康实现全年营业额1.05亿美元,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1999年6月肇庆市开通小灵通,仅一月余,肇庆地区6市(县)放号达5.4万多个;昆明市开通当天,日装机量达1000部;而西安市在小灵通正式开通前,已有超过6万的迫不及待的入网用户,开通当天放号4000多个……

  小灵通的生存繁衍能力是UT斯达康始料不及的。据当时在UT斯达康工作的员工介绍,与徐福新合作推出小灵通设备的时候,公司对小灵通的态度还是试探性的,并没有想到会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吴鹰也没想到,“无心插柳”之举改变了公司发展的方向。  

  余杭的成功不但让UT斯达康看到了小灵通的前景,并且有了向其他省市电信分公司推销的资本。而拆分后的中国电信亟欲寻找新的增长点给了小灵通发展的巨大空间。小灵通开始了星火燎原之势,UT斯达康也一度垄断了小灵通设备市场。  

  一波三折小灵通

  就在UT开始对小灵通下重注的时候,小灵通触了政策的“礁”。  

  徐福新当初虽然给小灵通定位在“固定电话的无线变种”上,但是其横空出世后直接动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奶酪,小灵通低廉的成本和资费对这两家运营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当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了封杀小灵通闹到信息产业部时,关于“小灵通”的争论和拼杀开始了,许多跃跃欲试想推出“小灵通”的城市都放慢了脚步。  

  2002年5月,由于中国联通上市等原因,信产部直接发文叫停小灵通并开始了调查。UT斯达康的市值当天跌去200亿人民币。“我们那一天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公司,大家都在谈论那个严重缩水的UT斯达康。”  

  一个月后,604号文件出台,小灵通名正言顺地冠上了“无线市话”的头衔,UT斯达康的市值一天内又回升了100个亿。  

  一场大悲大喜过后,有了合法身份的小灵通迅速在全国蔓延,继攻破成都、重庆、广州等大城市后,今年3月突进北京。  

  可是,这对UT斯达康而言却未必是好消息。在2002年末,UT斯达康的销售额翻倍增长的时候,公司的一些员工已经出现了悲观情绪:全国主要的大中城市基本都已经上马小灵通,小灵通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那么UT斯达康的下一步是什么?一味地将筹码押在小灵通身上,难道UT斯达康要随小灵通一起死掉?  

  与悲观情绪一同出现的是也被称做“小灵通”的450兆频段CDMA。业内人士透漏,在珠三角、北京、上海等比较大的城市和地区,铺设小灵通网络是采用的已经不是UT斯达康的PAS技术,而是450兆CDMA。比起PAS,CDMA撕下小灵通标签就是移动网,能够升级,也能够漫游。显然,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考虑到自己的将来时会越来越多地采用CDMA技术建设小灵通网络。  

  而在CDMA技术方面,UT斯达康的研发能力明显不如小灵通市场上的老对手——中兴和朗讯。朗讯是世界上最大的CDMA生产厂商,而中兴是国内唯一能够提供自主研发的全套CDMA解决方案的厂商。目前,UT在小灵通市场的占有率是60%,如果PAS换成了CDMA,这个份额守不守得住就很难说了。  

  此时,业界有两种猜测,一种认为UT斯达康必死,将随着小灵通时代一起消亡;而熟悉吴鹰的人却很难相信,以这个“大Sales”的精明以及在贝尔实验室期间养成的对技术前瞻性的判断,不会目光短浅到看不清未来的走势。既然UT斯达康有过秘密研发小灵通的经历,目前的表象后面也许又在酝酿什么“秘密武器”。  

  猜测终归是猜测,UT斯达康需要转型却是事实。  

  主营业务过于突出

  其实在UT斯达康因为小灵通而声明鹊起时,它的其他业务也做得不错。比如电信增值业务。UT斯达康从1998年底就开始为中国移动做短消息中心,并且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而98、99年帮助银行做的电话银行业务在当时更是超前的。  

  据称电信增值业务的利润相当高,公司也集结了一批最早进入这个领域的研发人员,研发力量很强。但是“小灵通”令人惊讶的蔓延速度改变了UT斯达康发展的方向,随着小灵通在UT斯达康业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影响。  

  2000年3月,UT斯达康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主打通信概念,甚至一度被看作是“中国的思科”。  

  也许是为了上市需要,2000年初,上市前夕,UT斯达康将电信增值业务部卖掉,上市后又买了回来。一买一卖,UT斯达康既没赚钱也没赔钱,但是伤了这个部门的元气。在卖掉增值业务部后,研发人员人员纷纷离开,整个团队受到影响。在UT斯达康又将这个部门买回来时,增值业务方面的研发人员在公司的研发部门中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而越来越强的小灵通业务为UT斯达康在资本市场上创造了神话。  

  UT斯达康在纳斯达克首次发行1000万股,每股发行价为18美金。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挂牌当天,股票以每股41美元开盘后一路狂飙,最高升至73美元,最后以68.13美元收盘,升幅高达278%,创下当日纳斯达克股市升幅的第二最高纪录。此后“中国通信”的概念甚至让其冲上过91.88美元的顶峰。  

  在纳斯达克指数保持在5000多点时,UT斯达康的股家上扬并不起眼,但是当纳斯达克指数跌至不到1500点的两年内,UT的表现已经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了:UT股价在初始发行价基础上持续上升,并且连续12个季度实现并超过华尔街对不断调高的业绩预期,这在华尔街是很难见到的。  

  从1997年的7600万美元,到2002年9.82亿美元,UT斯达康的营业额6年间增长了接近13倍,而危险也来自其中。UT的营业额超过80%来自小灵通产品,而小灵通收入80%以上又都来自中国。  

  主营业务过于单一一直都让UT斯达康受到投资人诟病。虽然UT斯达康一再提醒众人它在其他方面的成绩:目前,UT斯达康有超过1500万线宽带、窄带和无线接入等产品广泛地应用在中国、日本、越南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根据世界知名市场调研公司Infonetics和Synergy的最近调研报告,UT斯达康的DSLAM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二,同时在软交换和无线接入领域,UT斯达康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显然这些业务不足以代替小灵通的位置,甚至连平分秋色都达不到。  

  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并购

  对UT斯达康转型的猜测到3月5日几乎戛然而止。  

  3月4日晚,UT斯达康紧急通知北京的媒体,明晨有重大事情要宣布。3月5日,怀着各种猜测和一头雾水的记者们齐聚港澳中心,吴鹰宣布:UT斯达康将以一亿美元现金并购3COM公司的子公司Comm Works的部分资产,此次并购也是UT斯达康自2000年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行动。  

  有记者在听完吴鹰关于这次并购事件的讲述后,一个直观感觉就是:吴鹰捡了个大便宜。  

  最引人关注的是CommWorks公司的CDMA2000 PDSN产品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在中国联通CDMA网络中,它也有着50%的份额。并购完毕UT斯达康不但能够马上进入中国CDMA市场,对于未来3G时代突进CDMA2000的市场也打通了一条道路。  

  UT斯达康很早就开始了对3G的研发,在2001年初的时候,公司的研发人员已经有一半在研发WCDMA,为公司以后的转型做铺垫。在信产部关于3G设备的测试中,UT斯达康的WCDMA曾经100%通过测试。此外,UT斯达康还与大唐签定了协议,合作研发TD-SCDMA。前一阵收购重庆诺基亚工厂,就被看作是为生产3G手机做准备。  

  国际电联通过的3G标准共有三个,UT斯达康惟独在CDMA2000方面没有什么建树。此次收购,正可以补上这片空白。同时,在短期利益上,在CDMA450方面也不至于输给中兴和朗讯。  

  但是,仅凭这点好处,吴鹰不至于这么得意。  

  “全球20家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有17家是CommWorks的客户。收购CommWorks部分资产后,AT&T;、Sprint、BT、Verizon等马上就可以成为我们的客户,它将让UT斯达康市场机遇成倍地增加。”吴鹰公布了一项预测:合并前,从2003到2005年,UT斯达康潜在市场大约从23亿美元增长到62亿美元;收购完成后,从2003到2005年,这一潜在市场将会是从45亿美元增长到107亿美元。而UT斯达康的市场将从亚洲拓展到北美、欧洲,甚至是大洋州。  

  收购完成以后,UT斯达康已经将2003年中国以外市场收入的预期,从原来的25%增加到了35%。  

  显然,能够迅速降低对中国市场的倚赖是收购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那些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轻而易举地就成了UT斯达康的客户,无论对目前的市场拓展,还是为未来3G储备客户来说,吴鹰确实占到了个大便宜。  

  而CommWorks公司对UT斯达康在业务方面的互补性让业界非常看好这次并购。  

  2002年,CommWorks公司从服务方面得到的收入达5000万美元,它有40%~50%的收入来源于为运营商提供各种服务,包括网络设计、设备安装、网络管理、网络维护等,这正是UT斯达康非常欠缺的。UT斯达康一位高层主管曾经表示:“有时候,我们由于无法提供客户(运营商)需要的服务,失去了机会。”UT的对手中兴和朗讯在这方面却有丰富的经验。  

  并购让UT斯达康在这方面走了捷径,吴鹰认为CommWorks客户支持与专业服务领域的收入,将为UT斯达康提供另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收购CommWorks会显著加强UT斯达康客户支持与专业服务的能力,使它可以设备、服务两条腿走路,获得非常重要的平衡。  

  意在3G

  这次并购足以化解UT斯达康内部的悲观情绪,它所传递出的信号再清楚不过了:公司已经开始转型。  

  并购大致勾画出UT斯达康转型的轮廓:短期内扩大产品线,拓展海外市场,降低对小灵通和中国市场的依赖;长期来说,UT意在图谋3G市场。而长期的意义似乎更大一些,因为短期内UT斯达康很难彻底改变对小灵通的倚重程度。  

  事实上,UT斯达康重视3G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公司COO甚至直言:不做3G会死。公司还象模象样地成立了由陆弘亮、吴鹰、周韶宁、黄晓庆等人组成的3G委员会,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会议,讨论公司3G的最新进展情况和重大策略的研究以及方向的制定。  

  但是这次并购反而泄露了UT对3G的疑惑和不确定。  

  前几年重金拍得3G牌照的欧洲运营商现在几乎都没什么动静,据说在欧洲市场上,根本听不到3G的声音。当初运营商竞拍牌照时采用的是向政府借款的方式,只要启动3G网络的建设,运营商就要还钱。在2G能够满足用户要求并且还有钱赚的时候,运营商显然懒得去惹这种背负巨额债务的麻烦。  

  在中国市场上,3G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政府的牌照却迟迟不发。而且中国市场几乎是3G变数最多的,国际电联通过的三种标准都有可能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应用,但是其中的比例却很难说清楚。各种猜测都有道理,但是可能都不是最终的方案。最没有悬念的说法是中国移动上WCDMA,中国联通用CDMA2000,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支持民族标准TD-SCDMA,但是显然会有意外发生,就在大家都在猜测电信和网通可能更倾向于上WCDMA时,近期高通高层雅各布对电信、网通的游说让一切更加迷离。  

  在采用什么标准方面没有悬念的欧洲市场没有上3G的意思,中国市场又迷局难解,UT显然是怕自己判断失误以致错失大好的市场。而并购让UT能够坐拥三个标准的产品,补足了CDMA2000的缺失。  

  但是什么都做又容易让UT斯达康在未来的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尤其3G这块肥肉各方势力已经觊觎很久,无论是国外的巨头还是国内的厂商,无论是生产设备的还是生产手机的,几乎都是蓄势待发。UT本来进场就晚,精力一旦被分散,很可能在哪个市场也无法讨巧。  

  完全转型以后,UT的光环也许会随着小灵通时代的终结而褪掉,3G时代,它只是众多的设备或者手机提供商中的一员,与众人哄抢也许巨大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的一块蛋糕。总之,吃独食的时代已经终结,历史不会允许相同的幸运两次落到同一个公司身上。


上一篇:各媒体IT新闻摘要

下一篇:摩尔已非唯一特别定律 英特尔移动互联芯的企图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还没有评论~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铁通呼伦贝尔分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事业部-开发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