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炼中的高中生活(三)
李 辙
李 辙,男,二00一届高三毕业生,学生党员,北京市“十佳”中学生。
这种锻炼的前提是要有负责任的态度。高二时,美国轰炸了我驻南使馆。学校立即作出反应,于周日下午电话通知各班班长周一早上开一节主题班会,声讨美国暴行。时间紧迫,我放下手中的事,迅速与老师和其他干部取得联系,商定了方案和需备事项,然后便起草一份发言稿。由于时间紧迫,我奋战至凌晨一点。然后睡四个多小时,五点多起来又赶了一个钟头才完成了发言稿。我觉得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能认真完成工作,就是真正尽到了做学生干部的“责任”。
我认为,做社会工作还是一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理解的考验。工作的过程,是对生活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青年时代生活的理解的升华过程。例如,高一时我们班组织的班会,常是把我忙得神魂颠倒,而同学参与的热情总是不高,最后亲爱的同窗晃到我面前慢悠悠地跟我说:以后咱们别搞这样的班会好不好!其实同学并不是想寻我的开心,而是班会的内容不当。学校对每个年级都确定一个教育重点,这需要老师和干部通过主题班会来贯彻。教育主题通常是非常大的,比如“学会关心”。如果直接套用于班会,结果就是主题大而空,看似有内容,切重点,实际非常空洞。这种班会一开,便是要大家说些没有错也没有用的话,效果的没有。如果能从生活的具体方面入手,让大家在对具体细节地感情中懂得“关心”,或是情理交融,那么这样便会收到好处。而这个过程,正是师生一起交流、升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的过程,也就是文学化的过程。因此,社会工作,从某种程度上体现、提高着对生活的认识。
另外,做社会工作,也可以起到丰富自我,完善人格的作用。工作必然提高一个人的处事能力、交往能力,使我有机会接触许多优秀人物,感受他们的人格、态度、行为,见识纷繁复杂的事件情景。这些,都十分有利于一个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习、工作方面,可能很多人会有相同的体会。至于生活其他方面,差异就很大了。就里仅表论一点。高中生活,多参加实践活动,对我的影响十分了得。也许我是幸运的,能够在高一、高二的假期分别参加了两项重要活动:一是“青少年与科学家联谊夏令营”,参观了一些重要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工作,并与科学家们座谈。二是随校访问团出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样的活动可以大大开拓视野,促进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学习;并且绝不是用相等时间的学习可以代替的,因为它的效力是使你的进步速度成倍增加,正如化学催化剂。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四中学生应当学会这一点。我觉得现在大家是读万卷书的难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不读万卷书。是不是该改一改?四十年代中国有个记者写了一本书,叫《万里纪行》,是令人振奋的。
以上,是我对高中生活的一点想法。这三年中每一段有意义的经历,实质都是一种锻炼。所以我称它为——砺炼人年。
谨祝同窗们的高中生涯充实无悔。
原作者:
小鱼儿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5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