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炼中的高中生活(二)
李 辙
李 辙,男,二00一届高三毕业生,学生党员,北京市“十佳”中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要求自己学好课内知识,而且要博、要深。博,可以拓展视野;深,可以锻炼思维。我在课余时间,喜欢读当代作家散文、杂文;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战争史;科学普及或介绍前沿成果的书籍,例如《第一推动》丛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华活页之选》,《不列颠百科全书》等。读书的优点很多,觉得可作为个人体会一说的有三点:一、读文化味道比较浓的文章,可以增厚人的文化底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对于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指导人的行动,都大有裨益。比如去南京旅游,要是光听导游的,没准儿登一登紫金山,游一游雨花台,逛一逛夫子庙就差不多了。但如果你通晓近代史,就会去拜一拜中山陵,参观一下“总统府”,看一看廖仲恺、何香凝墓;要是再知道古代史,那明故宫、明教陵、孙权墓就都逃不过你的眼睛了;要是还看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就必然要登船徐行在缠绵的秦淮河上了。看来读不读书,读多少本书,关系很大哩。二、读历史,可以增加对一些问题,特别是有关国情的理解的深度。三、读百科类书籍,可以拓展思路,使课内知识与社会发展、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读书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这个过程应当从小做起。但到高中,补一补以前的缺憾也是可以的。我便属于这一类人,于是我就通过翻阅资料、听老师的建议订了一份必读书目,按照它阅读,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对课内知识进和深入地思考,不轻易相信,可以锻炼思维。有一次老师讲滑轮的平衡问题,只要求大家掌握受力分析方法就行。我偏爱钻牛角尖儿,就是想弄明白这个滑轮是怎么平衡的,绳与轮的接合处受力情况如何。于是跑去问老师。学几何时,我的“毛病”就更大了,总是怀疑定义公理的正确性或完整性,比如总思考“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祖 原理等为什么是对的。以至数学老师无可奈何地表扬了我:“你们班×××同学思维非常细腻。”嗨!其实我哪是“细腻”,只不过是因为不明白而已。这样的思考可能对成绩没什么助益,有时很枯燥,但我也因此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些原始的抽象、推理方法,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但同时,不能忽视,我因此走了不少弯路,思考时间太多,收获很少,耽误了重点知识的学习。求真务实,严谨细致是件好事,但学习是有阶段、层次的,有些知识现在没有能力,或无必要理解,或是还有更重要的去学习,这些都是“学会放弃”的理由。把有限的时间放在钻研重点上,让学习中的时间发挥最大效力,是正确的做法。总之,这是一个学习程度的把握问题。需要用心体会。希望我的坎坷对像我一样爱钻牛角尖儿的同窗有所帮助。
同学习相比,社会工作在高中生活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曾荣幸地干了三年班长,一届学生会主席,这是一次珍贵、充实、艰难的经历。说它“珍贵”“充实”,是因为在从事各项工作时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多方面提高了能力,有些甚至触及到我做人的方式。说它“艰难”是因为这个过程中虽不乏成功,但也遍布着失败或挫折,使我不断发现差距,深刻反省,适应、尝试、磨砺而提高。我从前很少参加社会工作,至少像四中这样独立处理事务的机会很少,因此没有经验,缺乏能力。所以高一工作时简直是个“笨蛋”,不仅手忙脚乱,而且工作业绩惨不忍睹,学习水平“放卫星”,只不过是从天上掉到地下的那种“放”法。我没有辞工下岗,不说是同学们硬顶着的,大家的信任也是大半的因素。后来,通过自己的调整,经验的增加,以及比较坚挺的毅力,我处事的能力逐步提高了,成绩也有了一些。因此,我想对那些或是即将成为学生干部的同窗说:如果你遇到不顺利,要坚持努力。没人在这方面有什么天分,只有不断锻炼,才能逐步提高,如你所愿。而且我敢保证,相对你的努力,你的收获绝对物有所值。
原作者:
小鱼儿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1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