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专栏   |   |   家长 老师 孩子   |   |   教育研究   |   |   教育信息   |   |   考试专栏   |   |   学生心语   |  
|  教育信息>>考试信息>>给孩子们减减负
给孩子们减减负
文: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提供 2002-10-29  


给孩子们减减负


“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这是一首由中小学生有感而发改编的“流行歌曲”。

我国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早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在10个省的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8.8小时;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作业量在2小时左右,初中生每天完成作业需2小时以上,高中生的作业量更是不断递增。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

基础教育一直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学生厌学、心理障碍、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负效应。不少人提出,教育系统应该好好思考,全面改革。其实,多年来教育部为此采取过很多措施,但是“减负”工作仍然举步维艰,学生负担有增无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小学生负担难以减轻?一位家长说:“我们也并不想让孩子活得那么沉重,但实在迫不得已,只有考上大学,孩子前途才会比较光明”。多年来,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悬而不决,究其深层原因还是一个社会人才观问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国人眼中,读书是最理想的跳板,只有挤进大学门槛才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才会有“颜如玉、黄金屋”。据了解,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实行“人才高消费”,不管用人实际,都是非大学毕业的不要,甚至非名牌大学的不要。某杂志曾刊登了一幅漫画,生动地嘲讽了这类现象:诸葛亮到某单位去应聘,但因其没有文凭而被拒之门外,急得满头大汗。

其实,上过大学不一定都是人才,未上大学也不一定不是人才。古今中外有所建树的专家并非都受过高等教育。英国有关机构曾对20世纪世界400名杰出人物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有60%在中小学时学习成绩平平,有的竟是“困难生”。现今我们这个社会“高学历低能耐”的同样大有人在。

人才的概念应当是广泛的,只要在对社会有益的方面有所专长,就应算是人才。一个有前途的社会一定是一个看重真才实学的社会。只有鼓励人们成为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人才,社会才能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人才的标准,不应只限于学历,而应注重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简单地以低学历来歧视和排斥人,不仅会埋没人才,而且会滋长那些有文凭者一劳永逸、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心态。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是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缩影,它与社会的人才观念不无关系。学生课业负担的解决,不仅有赖于教育系统把办学轨迹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更有赖于社会改变不良的人才观念。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 上篇文章“讲台”刍议
  • 下篇文章以人为本 教文育人——特级教师于漪谈语文教学改革
  •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给孩子们减减负
    站 务 电 话:(0470)2228256
    站务信箱:webmaster_f5@sohu.com

    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 版权所有 网络事业部 开发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