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专栏   |   |   家长 老师 孩子   |   |   教育研究   |   |   教育信息   |   |   考试专栏   |   |   学生心语   |  
|  教育研究>>教学研究>>“讲台”刍议
“讲台”刍议
文: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提供 2002-10-29  


“讲台”刍议


  与一位外教闲谈时听到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中国教室里都有讲台?”这个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引人思考。是啊!大凡到过欧美学校的人都知道,“讲台”这个在中国学校里司空见惯的设备,在欧美学校里的确很少见到。这也难怪这位外教感到“奇怪”。但仔细一想,教室里有无讲台,并非只是一个教室空间布局的问题,而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两种教育观,乃至两种教学方式差异的反映。

讲台(platform)在英语中是个很普通的多义词,它既指讲台,也指演讲台、戏台和站台等,而讲台在汉语中却是“传道授业”的专用名词。在西方,只有当演讲者或教师面对许多听众或学生时,才使用“platform”,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台上人。在我国,无论讲经还是讲学,无论听众多寡,都习惯使用讲台,而且,讲台除具有以上功能外,还是一种神圣权威的象征。

东西方对讲台功能看法上的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观。就教学而言,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师道尊严”,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因而也十分注重塑造教师的权威。从心理学角度讲,在教学这种特定的交往活动中,教师所处物理位置的相对升高,会提高其心理地位,增强其优势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地位越高,学生心理地位就越低;教师权威性越高,学生自由思维的可能性越小,盲目崇拜和被动接受性就越强。或许这就是讲台最初设计者的思想,即通过扩大师生之间的心理位差,来强化教师的权威影响作用,从而居高临下,产生“高屋建瓴”的信息传递效果。与此相反,西方文化强调人的个性发挥,西方教育强调师生平等,注重发展学生特长。教室里不设讲台,客观上就不会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位差,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就易于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前提下发挥作用。

讲台也体现出东西方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我国教室的讲台是专为教师而设的,所以,教师授课大部分时间都站在讲台上,向学生做“演讲”或“演示”,而学生实际上只扮演一个“笔记本电脑”的角色,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讲授法”在我国教育学教科书中被列为“第一教学法”的缘故。然而,“讲授法”在欧美学校并非如此受到青睐,尤其文科教学多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诸如案例教学法、作品分析法等。当然,讲授法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在西方学校也常使用,但由于一般教室(除较大的阶梯教室外)都没有讲台,所以,即使教师采用讲授法,也不会与学生保持太远的距离,而且教师还可以很方便地往返于学生之中。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来华讲学的外教不常站在讲台上讲课的缘故。因为,就心理地位而言,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只有感觉平等,学生才能放松,才会自由联想、主动思维;就教学活动而言,师生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师生距离相近,才能产生共鸣,只有互动和共鸣,才会产生最佳教学效果。

可见,三尺讲台,功能非凡。深刻认识和运用讲台的功能,有利于保持清醒的教育头脑,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讲台本身只是一种形式,有无讲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讲台这一传统教学设施有个正确认识,并使其为当代素质教育服务。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5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 上篇文章语文教学的“使命”
  • 下篇文章给孩子们减减负
  •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讲台”刍议
    站 务 电 话:(0470)2228256
    站务信箱:webmaster_f5@sohu.com

    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 版权所有 网络事业部 开发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