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年末的时候,记者在对先前本报采访过的一些高科技创业公司的回访中发现,这些公司在目前的发展当中,遇到一个相同的难题:管理人才缺乏。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
“人才!”
冯小刚借贼头黎叔之口提出这个世纪性发展命题。
人才缺乏,而管理人才尤甚。这些高科技创业企业中管理人才匮乏成为难中之难。除高新技术研发人才之外,既懂高新技术,又懂公司运营、策划开发的管理和营销,这样的综合型人才极度缺乏。
求人难
广州旭泰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茂,在得到天使投资人大笔的资金注入之后,希望把公司快速做大。
他说,在2004年,公司解决了生存问题;2005年,希望公司从新技术深入研发和规模上下,都能得到长足发展,但从最近3个月的发展来看,情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
从2004年12月开始,他频繁在广州和深圳来回招聘,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中,通过,他收到了200多封求职邮件,每天面视七八个人,到目前为止,稍微让他满意的,仅一两个人,他对这一结果非常失望。
陈茂从事GPS、GIS以及GPRS技术研发十余年,他希望组建新公司管理团队,招聘到懂技术的负责公司运营的中层管理人员,以及负责市场策划和开发的营销总监,自己则从公司事务和市场开拓中解脱出来继续从事研发。
另外一家高科技公司,去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电子先锋的广州富年科技,在人才方面遇到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富年科技的首席营运官冼建东向记者抱怨说,现在公司要招到所需要的人才非常困难。
一方面,应聘人员的能力和要求差距很大,稍微成熟一点的人才,在薪水和发展空间方面要求普遍偏高。
在广州,在研发方面,稍有工作经验的研发人员,薪水在3000元到5000元;能独当一面的,开价在月薪1万以上;如果是管理人才,则会远远高出这一水平,并且往往会涉及到公司期权。
在高科技公司创业之初,研发的投入会占到公司的70%以上,考虑到成本问题,这一类公司很少从国际上寻找人才。
另外一方面,由于选择余地比较多,这一类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
深圳飞博创公司CEO兼董事长徐立介绍,在2003年任职飞博创之前,他一直在美国高科技公司做高级管理层,他经历了在1995年、1996年美国高新技术公司大规模创立的时候,也存在这样的“抢人”局面。
在新技术公司普遍创立阶段之后,部分公司因为业务急剧扩大必然会经历扩张这个阶段,抢到了最好的人才,公司发展就会得到最有力的支持;甚至,一个公司会因为一个得力的领导者改变整个局面。
关于这一点的一个典型,是找到,这实在是的幸运。
徐立说,目前中国高新技术公司的大规模创立,也必然经过这个阶段,他自嘲说自己实际上是复习先前在美国“抢人”的工作。
他介绍,去年,仅在成都和深圳,飞博创就投入7个人,专职不停地负责从人力资源市场招合适的人员,公司以每个月10多个新员工的速度增加,公司规模从去年初的100人扩张到年末的300多人。>>
生存瓶颈
高科技公司的创立者,越来越意识到专业管理团队的重要,凭创业之初的直觉去做市场和管理公司,已经无法应付公司的高速成长。
一周前举办的“2005年南方IT春节联欢晚会”上,记者了解到,在华南,规模在20到50人之间的中小型高新技术公司不在少数。
同行之间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是,随着市场的扩大,公司业务的成倍增长过程中,这些基于新技术创业的公司创建者,在公司运营和新技术研发方面,显得分身乏术。
登龙门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猎头顾问骆晓飞分析,在2004年,整个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特别是基于以及临近业务的技术研发方面。
在3G之外,信息化、计算机高级语言,以及精通多种语言的研发人员的需求也趋热,熟悉这些新技术的管理人才简直是凤毛麟角。
她分析,国内的通讯行业比较趋向于用国内的人才。
一方面,基于人力资源成本;另外,本地人才对于国内产品市场和消费者习惯比较了解,开发出来的产品更对路。
对于人才的需求方面,、、大唐这一类规模较大的中国本土公司,虽然经过多年的积累,虽然具备新技术方面的优势,还是在不断在寻求,在51job、智联等国内比较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常年都可以看到这些公司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信息。
像NEC、、摩托诺拉这一类跨国公司,由于多年的技术积累,自身的研发机构比较强大,在对有技术背景的市场和管理的本土人才,其需求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骆晓飞认为,新创业的中小型高新技术公司,处在本土规模较大的公司和跨国公司之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创立者掌握的高新技术,一方面,要保持高新技术的深度研发;同时,还要应付市场的竞争,管理急剧扩张的公司,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个难题。
但趋势是,必须有专业管理团队或者懂技术的职业经理人,才能带领这些公司取得下一步的成功,否则,公司会停滞不前,或者在高速前进中遇到管理和市场方面的打击而突然倒闭。
中兴通讯人力资源部负责招聘工作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前几年,高科技人才在公司发展中,普遍遇到公司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瓶颈,很多人拉队伍自己出去创业,这在华为有很多的例子,但近年少了一些。
这位人士分析认为,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的人才愿意留在大公司,一方面,有研发的氛围,还可能有机会因职位升迁接触到公司运营和管理。
大公司有规范的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公司对个人发展有较完备的职业规划蓝图,提供各项培训机会,所做的项目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实力,接触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这些也是诱人的因素。
另一方面,大公司的工作经历是一份很好的资历积累,增加工作经验、个人实力、个人含金量等,为下一次就业提供砝码。
在薪酬上,大公司普遍效益好过中小企业,福利也相对完善。
各方推动
作为解决当下问题的权宜之计,记者了解到,一些中小型科技公司选择同高校合作,选送公司中的优秀员工做市场和管理方面的相关培训。
但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紧缺性,引起各方关注,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竞争环境、机遇及政府作用等多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据此分为要素推动、投资推动、创新推动、财富推动四个阶段。
中国目前还处于创新推动,各地政府也相继制定和引进人才的计划和战略。另一个推动力量来自高校,如,中山大学就在2003年成为首批获准招生高科技管理(MOT:ManagementofTechnology)EMBA学员的学校。据了解,作为专为IT行业及高科技领域度身定做的EMBA项目,是建立在硅谷高科技企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基础之上的前沿管理。
由于该项目在产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整合要求很高,目前在美国也只有两所大学开办,一所为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另一所则是麻省理工学院。
中国的MOT学员毕业后,适用行业包括电脑、、、网络、光纤、电子工程、半导体、生物工程、新材料、风险投资以及传统工业向高科技转型的行业等。这些学员的“出炉”被期望能够缓解中国高科技创业企业的管理人才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