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专栏   |   |   家长 老师 孩子   |   |   教育研究   |   |   教育信息   |   |   考试专栏   |   |   学生心语   |  
|  家长 老师 孩子>>家长和孩子>>从女儿的眉批想到
从女儿的眉批想到
文: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提供 2002-10-28  


从女儿的眉批想到


周末,读五年级的女儿拿着一本新发的《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获奖作品集》问我:“爸爸,这里面的作文是不是最好的?”我答:自然是最好的。可女儿说:“里面有些篇章我看着并不好吗?”我翻开书一看,女儿已经用红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天头地尾加注了不少文字。比如有篇《乘凉晚会》,女儿就认为其中“笑话直白,并不引人发笑”;《我的锅屋》被评为“语言贫乏,枯躁无味”;《梦游澳门》评语则是“结尾俗套”;有几篇干脆批为“感情虚假造作”;有的就在末尾写道:“是给某某公司作广告”。读了描写家乡巨大变化的作品,女儿写道“如果全国农村都像文章写得那么美,该有多好呀!” 看罢女儿的眉批,我抚卷良久,这小女娃不迷信“获奖作品”、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的强烈意识让我思考起来。著名儿童作家秦文君就说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最终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爱,懂得自由,懂得创造,真心热爱自己的祖国,理解和乐于去创造美好的世界,同时学会鉴赏生活,鉴赏人,鉴赏艺术,而且这种鉴赏的眼光不是强制出来的。(2002年2月8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而最好的教育就应该是把孩子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他们在学习独立生活的本领时,还要建立起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可这种独立思考、独立人格的教育,却淹没在题海大战、分数排名榜以及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应试教育的汪洋之中。那种惟教科书是从,惟导师是从,惟权威是从,甚至惟获奖作品是从,偏偏不以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从,不以弘扬探索、批判精神是从,禁锢、扼杀学生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的违反教育的做法却俯拾即是。 端木先生则郑重提倡“让学生习惯驳难”————只有经得起驳难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真知识也只有在驳难中才能得到发展。最出乎意料的是,你往往从各方那里都有所得!(2001年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笔者以为这种驳难不仅存在于论辩之中,而且完全可以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尤其是文史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多种答案,鼓励求异思维。 从大处讲,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民族将是一个充满了生气和希望的民族,而这种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则需要从孩子们做起的。难道不是吗?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6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 上篇文章妈妈,今天女儿为你洗脚
  • 下篇文章如何让独生子女孝敬父母
  •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从女儿的眉批想到
    站 务 电 话:(0470)2228256
    站务信箱:webmaster_f5@sohu.com

    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 版权所有 网络事业部 开发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