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专栏   |   |   家长 老师 孩子   |   |   教育研究   |   |   教育信息   |   |   考试专栏   |   |   学生心语   |  
|  考试专栏>>初中同步>>高一语文(上)期末综合能力测试
高一语文(上)期末综合能力测试
文: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提供 2002-10-28  


高一语文(上)期末综合能力测试
  

第1卷

一、下面四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形、音、义全都正确的是( )

A.桀骜(ào;不顺从)  喋血(dié;血流的样子)  殒身不恤(yǔn;丧生)

B.游说(shuì;劝说)  浸渍(zì;渗透)  长歌当哭(dāng;当作)

C.着力(zhuó;用)  悲怆(chuàng;悲伤)  摧山坼地(chè;裂开)

D.悚然(sǒng;立起)  拖沓(tà;多而重复)  言简意赅(gāi;完备)

二、下面几组成语中,加横线词的意思都不相同是( )

A.长歌当哭  以一当十  当机立断  当仁不让

B.老马识途  老骥伏枥  老生常谈  老谋深算

 C.息息相关  川流不息  息事宁人  休养生息

D.形单影只  喜形于色  相形见绌  形销骨立

三、下面句中“替”的意义用法与其他不相同的是( )

A.昨晚上我替小王值班。

B.你竟这么不讲理,我都替你害羞。

C.今早上他到图书馆替你借了那本书。

D.你应该替他高兴才对,他考上了大学。

四、下面句中空白处应选择的恰当的成语是( )

 写文章首先要讲求内容,否则即使文辞优美,也只是      的,不能算好文章。

A.华而不实  B.言不及义  C.无关紧要  D.空洞无物。

五、下面的横线上填入后面比喻句最恰当的是( )

 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      ,使人感到吃力、头疼。

A.踩在棉花上一样  B.攀登一座险峻的高山

C.喝一碗极为苦涩、难以下咽的汤药  D.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

六、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是( )

A.这次中考,为了一场大病,他没有学完功课,所以没考好。

B.对学校图书阅览室要重视起来,宁肯在其他方面俭省一点,也要保证图书建设。

C.不管这几天天气这样恶劣,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D.只要你上学不迟到,就能提高成绩。

七、下面一段话的括号里,依次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在通常情况下,( )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 )真是够峻到了极点。( )在这样待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 )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A.无论  都  因为  所以    B.如果  那  然而  却

C.只要  就  如果  就    D.因为  都  所以  就

八、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有错误的是( )

A.“要是书店愿意的话,”他说,“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去。”

  B.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C.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意相诽谤他。

九、下面的句予没有语病的是( )

A.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不仅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大发展,而且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实用价值。

B.一场大火,将实验室烧毁,全体实验人员都对这次遭受的损失令人心痛和惋惜。

C.从这些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

D,根据各种实验和理论暗示,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认为:自然界中有一种奇特的、迄今为止在很大程度上人们还没有研究的被称为“超对称”的结构。

十、下面各句中的加横线词语不属于比喻义的是( )

A.这本书是小王在外地的一个朋友早年间送给他的,虽然有点残损,但小王却拿它当宝贝一般。

B.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C.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

D.批评人应该实事求是,你这样乱扣帽子,可不是与人为善的态度呀。

十一、下面一段话中的空白处,填入后面哪一句话才使全文衔接自然连贯?( )

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在争夺战中,        ,占领了这个平原,并且在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堵住了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

A.胡人被赵武灵王击败了  B.赵武灵王把胡人击败了

C.赵武灵王击败了胡人  D.击败了胡人的赵武灵王

十二、下面对课文理解正确的是( )

A.《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写道:“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文中“这样的生活艰难”是说刘和珍家境贫寒,可她还要预定《莽原》全年,可见她非常喜欢鲁迅的文章。

B.《内蒙访古》这篇文章是以访古游记的形式,以访古为线索,通过对地理环境、历史人物、事件和残存古迹的描写、记叙和评论,表达了作者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C.《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史论”文章主要是要求对历史作结论,从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D.《鸿门宴》这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文中对项羽的自高自大、优柔寡断、幼稚轻信、虚伪残暴、刚愎自用等悲剧性格作了揭示,从而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多行不义必自毙。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真理是在刘邦一边的。

十三、从下面这段文字看,“人文精神”在教材处理上应该理解成:        ,“科学主义”在起林处理上表现为          。

  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恰恰在于人文精神的消遁、科学主义的泛滥。这在教材处理上突出表现为:分析日趋精密、准确,用冷漠的知识分析取代生动的语文感受,从大规模的抽筋剔骨,扼杀语言的气韵和灵魂。

十四、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与整个语段的语言色彩不太协调。试加以修改,使之与语段的语言一样准确、庄重、得体。

这样看来,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着的这一场抗日战争,非但是长期的、艰巨的,而且是十分复杂的,是一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个罕见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壮举,是一曲响彻云霄的、悲壮伟大的乐章。

改句为                         。

十五、假如你是一位年轻的玩具柜台的售货员,需热情招呼朝你这边走来的顾客,面对不同对象,应该怎样招呼?按下面的要求写出得体的话,同时要想到成交买卖。

①走过来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村妇女,你应该说:

②走过来一位工人打扮的中年男人,你应该说:

③走过来一位穿着合体、很有气质的知识分子模样的老年男子,你应该说:

④走过来一个小学生,你应该说: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结果是:

十七、鸿门宴会上描写刘、项双方首脑人物坐次排列的文字是:

十八、将下列各句分类(按词类活用)后,写在规定的横线上。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沛公军霸上  3.日夜望将军至

4.沛公欲王关中  5.吾得兄事之  6.素善留侯张良

7.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8.秦地可尽王也  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秋毫不敢有所近  11.道芷阳间行  12.籍吏民

13.范增数目项王  14.君安与项伯有故  15.若入前为寿

1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7.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8.大行不顾细谨  19.项王军在鸿门下  20.道芷阳间行

A.名词作状语的有:

B.名词用作动词的有:

C.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有:

D.动词用作名词的有:

E.形容词用作名词的有:

十九、对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不是今之山东省。)

B.约为婚姻(婚姻:结成亲家。今常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今常用为副词,如“特殊的”)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黄河以北;河南:黄河以南。不是指今之河北省、河南省)

 E.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其义为“……的原因”,不是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二十、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解释文中加点的几个词语的意思。

缒:    既:

陪:    行李:

2.下面对文中内容的判断有错误的是( )

A.文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句中的“若”意思相同。

B.“秦伯”的“伯”表示一种爵位名称,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

C.“唯君图之”一句的意思是“惟有您才会希图这样做”。

D.“秦伯说”中的“说”是一个通假字,应理解为“悦”。

3.文中画线部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

4.从文中看,烛之武见泰伯的一番话很有策略,先用“越国以鄙远”说明亡郑的结果是 ,再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说明          。然后又从秦晋联盟说起,用晋君的“朝济而夕设版”说明         ,又用“夫晋,何厌之有”?引出           。这番话的结果便是         。

二十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

诗格与人格

①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品出于人品。”法国的布封说;“风格即人。”说法不同,却是一个意思,即有什么样的人格才有什么样的诗格。

②唐朝诗人王维有个弟弟叫王缙,不仅写诗略有才名,就是书法也很有一套,按说在名望上应该是与乃兄“不相伯仲”的。无奈此人贪财好货,一味朝钱眼里钻,其格调就远不能与王维相比了。据说有一次有个人送润笔给王缙,走错了门,闯进王维家里,王维不屑一顾地说:“大作家在那边!”弄得那人扫兴而去。兄弟不同道,信誉也就自然有别了。

③唐朝还有一位诗人元稹,诗也是作得极不错的,白居易对元稹的诗才一向很看重;但在晚年,两人在为人处事上就有点分道扬镳了。白居易为了远避牛、李党争旋涡,51岁便告退闲居洛阳,元稹却仍在朝上爬,勉强弄了顶知制造的乌纱帽。可惜这官儿是从宦官手里得来的,便不免遭到人们的鄙视。一次,同僚们在一起吃瓜,元德也挤进来凑热闹。恰好有只苍蝇飞来,有人便挥扇驱蝇,一语双关地说:“这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④诗是诗人心灵真实感情的流露,诗的光彩是诗人思想情操光彩的折射。试问,_假如没有一片爱国的火热衷肠,能写出náng括宇宙的《天问》吗?杜甫如果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能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吗?同样,如不参加反对教皇、要求独立的斗争,能写出《神曲》,成为“第一位现代诗人”吗?裴多菲如果本身不是勇士,能够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剑与火的战歌吗?

⑤a.当然,宇宙之大无奇不有,b.如果要在古今诗坛上找两个xiè渎诗的小丑,c.也不是难事。但正如刘熙载所说的, “且有混茫之人,而后有混茫之诗”。秦桧、阮大铖直到汪精卫之流,何尝没有东涂西抹,附庸过“风雅”呢?但他们那些东西在文学史的天平上究竟有多少份量?

⑥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说得好:“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又必然会堕落、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我愿表在这里补充一句:你要当诗人吗?请首先锻炼好自己的品德,砥砺好自己的情操,塑造好自己的灵魂。否则,纵然绞尽脑汁,吟出两句半诗来,也会因为你人格的卑俗而贬值的。

1.给第②、第③小节中加点的字注音。

不屑一顾:         分道扬镳:      

2.根据第④、第⑤小节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náng括:       xiè渎:

3.根据上下文解释第②小节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润笔:

(2)兄弟不同道:

4.“大作家在那边!”是第②小节中王维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含义是      。

5.请在下列诗句中选出王维的诗句(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在第④小节的横线上填上《天问》的作者和《神曲》的作者。

7.上文第⑤小节中的划线部分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应划分在         句之前。

8.请概括上文第⑤小节的大意(不超过30字,不含标点。)

9.上文的中心论点是:

10.本文第④、第⑤两小节所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11.对全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2.对全文中心思想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品好,诗品方能好;人品不好,必然写不出好诗。

B.要写出好诗,首先要做有道德的人,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C.树立崇高的思想感情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D.人品不好,写出的诗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份量。

二十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自清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1.“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一句中“蔷蔽色的历史”所指的正确意思是:

2.“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中“因袭的言词”是指:

3.为什么“生涩的,尖脆的调子……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其根本原因是:

4.“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其原因是:

  5.作者写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为什么还要写月光?

答:是为了              。

6.《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曾被誉为“美文”的典范,下面是有关的评语,请指出分析错误的项。( )

A.作者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心灵,隐约地表现了“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和惆怅。

B.全文秀丽纤细,笔触雅致委婉,以完美和谐的笔调描绘秦淮河朦胧的夜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之后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热情。

C.本文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排侧的气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有一种特别的美,细腻而隽永,朦胧而真切。

D.描写秦淮河本可以浓墨重彩,可作者却写得朴素、清新、自然、简洁,自然天生,真挚可信。

E.作者浓墨重彩描摹十里秦淮的朦胧夜景,他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鲜明的个性色彩。

二十三:作文。

题目:×××遐想(×××可以是地名,也可是事物)

要求:1.学习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的写法。

2.注意选材组材,注意内在联系。

3.要展开联想,语言要通顺,力求词汇丰富。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6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 上篇文章高一上期语文期末试题
  • 下篇文章作文题与例文
  •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1. 专题讲座--名词(八)(初三英语) [102]
    2. 专题讲座--名词(一)(初三英语) [87]
    3. 专题讲座--名词(七)(初三英语) [84]
    4. 专题讲座--名词(五)(初三英语) [73]
    5. 专题讲座--名词(二)(初三英语) [65]
    6. 专题讲座--名词(三)(初三英语) [58]
    7. 专题讲座--名词(六)(初三英语) [57]
    高一语文(上)期末综合能力测试
    站 务 电 话:(0470)2228256
    站务信箱:webmaster_f5@sohu.com

    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 版权所有 网络事业部 开发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