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各大高校苦口婆心鼓励应届毕业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接受到基层就业的观念,一方面是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去基层单位望而却步——害怕“下去上不来”。这是近日在山东省济南市连续举办的四场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出现的局面。 “准确定位、降低期望值,面向基层、把握机遇、创业先就业。”在山东财政学院举行的财经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据该校学工部徐思生部长介绍:“打出这样的标语,目的就是要提醒毕业生,基层对毕业生的需求很大,到基层就业也可大有作为。”
据了解,在山东建工学院日前举行的供需见面会上,不少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有很多都是县级单位,但是从招聘结果来看,毕业生明显对基层工作不感兴趣。该校的一位外地学生告诉记者:“相比而言,大城市的工资高得多,机会也多,就业的首选肯定是要留在大城市。如果要去县城的话,也要去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对于毕业生的这种观念,山东建工学院学生处负责人也很无奈:“其实,基层的就业机会要多得多,但学生就是不愿意去。”
对此,毕业生也有自己的苦衷。来自青岛大学的李珊同学告诉记者:“我并不是非要留在大城市不可,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地方上的用人制度太落后,并且动辄就要签5年、10年的协议,还要大笔的违约金,如果打算考研或者是跳槽,也是非常难办的事情。再说,下去了说不定就上不来了。”
一高校就业处负责人认为,尽管高校扩招了,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多到无法就业的地步,可以说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家长和学生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不要眼光太狭隘。同时,基层单位也应该转变用人观念,不要把引进的人才用一些条条框框拴住,对待毕业生不仅要从物质上激励,还要给予其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这样才能让毕业生敢于下基层、愿意下基层。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不详
共有14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