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社交恐怖症 这种症状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怖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社交恐怖症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想象出恐怖对象自己吓唬自己。 社交恐怖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的心理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十、吸烟饮酒心理
青少年烟酒瘾君子不是天生的,其主要成因 还在于生活环境。青少年产生吸烟饮酒的心理原因一般表现为: 1.从众模仿。 2.出于好奇。 3.社交需要。 4.他人影响。 5.逆反心理。 6.侥幸心理。 7.寻求解脱。 8.作为社交“工具”。 因此说青少年吸烟、饮酒习惯,是一种习得的不适应的行为模式。以后为了满足其心理或生理的依赖。这种陋习就被维持下来。家庭和社会中年长者的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刻。 吸烟饮酒日久则上瘾,而且过度沉溺其中,还会引起中毒症状,以致形成长期依赖。这对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十一、自杀心理
自杀,成为了青少年,特别是年青人(18-30岁)的主要死因。 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保护”的手段。
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按其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前者如宗教中的绝食坐化,为坚持某一信念的示威性、赌气性自杀;后者如由于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等为排解心理抑郁而自杀。
其心理行为过程一般为:“挫折”至“虚无感”至“对现实的普遍返化曲解,对人、事件报复心理”至“绝望”至“自杀强迫意念”至“产生自杀行为”。 自杀动因不仅取决于内部因素(如个性、模仿心理等),还取决于个体行为的外在因素,即外界环境及带有某些共性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通常有:
1.挫折和失败。这类自杀者自尊心较强,家庭父母期望值较高,因此自我估计不实,一旦遇挫,便感觉失却了存在的价值。加之受挫后父母不理解、外人讥嘲等,自尊心受到创伤后,往往走上绝路。
2.家庭关系不睦。
3.失恋和失身。
4.精神疾患。因精神疾患而产生的自杀行为中,抑郁症表现得最为密切。其一般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学习工作效率低、不明原因的食物减退、不时产生轻生意念等。严重抑郁症者,自杀率约为10%至15%。因此,在青少年中如发现抑郁症倾向,及时疏导,可减少或预防自杀行为。但由于此症状较隐蔽,轻度患者一般生活正常,所以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5.从众心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青少年团伙,为首者一念之下,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自杀 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黑格尔语),是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愚蠢行为。但同时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家庭、社会、个人各方面的努力。
十二、犯罪心理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通常有犯罪行为,但此处所谓犯罪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它是根据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而言的。青少年犯罪者严重偏离了文化和社会的准则,所以应把青少年(未成年)犯罪看作是对社会安定的严重挑战。 青少年13至15岁成为初犯的高峰年龄,15至18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演变的发展过程的,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心理品质的变化。他们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越来越突出。表现有言行不一,经常说谎;待人粗鲁,出言不逊;狂妄自大,虚荣心膨胀。
2.心理倾向变化。这主要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片面地追求外表美,欣赏低级下流的文艺作品,不正常地、狂热地追求异性等。
3.行为上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大小错误不断发生,屡教不改。 具有上述个性的心理品质、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并不等于都是犯罪的心理先兆,但是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犯罪。因此,发现了青少年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时,要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教育,防止犯罪心理先兆发展成为犯罪心理特点。
出处:牵牵心理热线
本站发布时间:2003-2-24 17:41:32 本站编辑:谭红雨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不详
共有22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