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多多的200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综观今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总的印象是,在稳中有变、稳中求质的思想指导下,以侧重语文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考测的命题理念愈见清晰,其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题,命题视野开阔,文化含量高,显得大气而有活力,无疑是近几年上海语文高考命题相当成功的一次。
高考试卷的命题关涉千家万户,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而每年的试卷的变化也应该是渐进的,不可能是突变的。令人欣慰的是,200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在保持近几年上海试卷命题特色的基础上,又作出了新的努力。尤其使人高兴的是,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又闪烁出不少新的亮点,对于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进一步推向素质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首先表现为选取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颇有鉴赏和思考的价值。试题着重于检验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理解、分析和评价,落实在对学生素质是否全面具备及实际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考测,这一点是完全与当前语文教改越来越重视素质化、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的趋向相吻合,理应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在总共15道现代文阅读的试题中,此类试题占了12道,比重为80%,而选填文字和理解表达作用的仅为3题。在这12道试题中,无一例外的是检测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其命题设计的意向十分明确,即所要考查的是对阅读材料的全局把握和整体感受。现代文阅读的考测的总体目标是:观察和了解考生是否真能读懂文章,是否真能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特点,是否真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至于具体试题的构筑与设计,题意清晰,切入明朗,文字表达简捷明白,没有“水分”,一扫曾一度出现的那类故布疑阵、滥设“陷阱”,似乎在故意为难考生的命题风气。同历届试题相同的是,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择取注意到文体的覆盖面,精选了说明、议论和散文三种不同文体的文章。第一篇是叶圣陶先生讲述“假山”的文字,融说明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第二篇是论述科学工作“要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议论文,颇有时代气息。现代文阅读的第三大题是比较阅读,选了中外作家两段有关写“河”的散文,既有思想内涵,又有文学色彩。比较阅读的最后一个小题要求考生“就你最欣赏的一点说说理由”,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考生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尤其对于有文科综合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生来说,更是给他们提供了证实自己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机会。综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材料取向,不难发现它对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起着明显的导向,那就是启示他们要多多阅读名家名篇以及艺术品位高、文化含量高、时代精神强的各类佳作,而且应注意阅读方面的宽泛性,努力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拓展自己的阅读层面,诸如文学性的著作、科学性的著作、哲理性的著作,多方涉猎,用心思考,以形成新的阅读理念,切切实实地提高阅读的素质与涵养。
其次是今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古诗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设计也颇为成功。所选的两则阅读材料辛弃疾词《摸鱼儿》与元好问的《射说》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还称不上艰深,对于上海的考生来说,无论是使用S版教材的还是使用H版教材的,只要认真读好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目且有一定的变通与迁移能力,那么对辛弃疾词《摸鱼儿》作一定的艺术鉴赏以及对《射说》一文作一定的理解与分析都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考生能否充分利用试题所提供的注释和提示,是否能读懂辛词元文所蕴涵的时代背景、历史典故、风俗人情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政治主张和所作的哲理思考,这样的题目很有区分度,透过答卷,考生古诗文阅读水平的高下,其理解和赏析能力的优差,便可一目了然。试题要求考生简析《摸鱼儿》一词的主题为什么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还要说出为什么“闲愁最苦”,这对于熟悉辛词的考生来说,只要结合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便能容易答及要点,而对于平时不注意文史积淀,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就会答不及义甚或觉得匪夷所思了。同样,《射说》一文试题要求考生归纳作者所议的观点,足见命题者十分强调读写沟通,古文的阅读同样旨在应用的重要。古诗文阅读试题中最有创意的题目是阅读古代11句名言并选定一句进行翻译,后对其进行归类,再从规定的3句中任选一句写80字左右的体会。像这样的既有一定限制又相当开放的命题设计思路极具创意,可谓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又一“亮点”,它导示我们:学习古诗文,既要重视理解鉴赏,又要懂得筛选梳理、信息的整合;更提醒“学文”不是为了做“学究”,而是为了“做学问”。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最令人赞赏的当推作文试题。作文试题要求写的是千字左右的话题作文。试题先出具一段文字提示,简介了近年来我国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包括物质的、精神的高度评价,尤其着重提到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一事,然后启示考生“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化遗产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认识和思考”。这个作文题出得很大气,很有新意,很富有时代性。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珍视文化遗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天职。在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让考生围绕这一话题发表独特见解、抒发热爱之情,这对于青年学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不无裨益,同时又能促发他们增加文化底蕴的急迫性。从阅卷的情况来看,此题写作获得高分的无一不是平时视野开阔、文化积贮丰厚,且能关注社会热点并对其作深刻思考的同学,也正由于他们有较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气质修养,所以他们的作文往往显示出相当的文化容量和哲理深度,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相比之下,那些平时拘泥于写作程序、结构符号却缺少文化积淀的考生,面对这样大气开阔的作文试题,就显得力不从心、勉为其难了。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的道理,一张试卷要做到尽善尽美让不同水平的考生、不同层面的老师、方方面面的专家齐声叫好而挑剔不出半点瑕疵,这近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张试卷能比较公正、客观、真实地检验考生的语文综合实力有多少,那就是一份成功的、优秀的试卷。综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立足于检测考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把目标投向启发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加文化底蕴,磨炼素质修养,提高思辨能力,注重实际操作与应用,这是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也反映了当前语文教改的趋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以一个普通的高三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为今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打分——一等卷。
毋庸讳言,一年一度的高考语文试卷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指挥棒”的作用。那么,今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又有哪些导向意义呢?这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理解。
对学生来说,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最大启示莫过于要努力更新自己的语文学习理念,确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养成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的成功之路不仅仅在于踏踏实实地学好知识,认认真真地去掌握运用语文的各种基本技能,更在于要有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和求新创新的创造意识。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筑题材料极少直接取自课本,但这绝对并不意味着课本与课堂学习对学好语文无关紧要。且不说试题涉及的诸如文学常识的记忆、关联词的使用、词意的辨析与理解、语言的体味、意境的领悟、主旨的把握、文言词句的理解与翻译以及比较性阅读、分析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方法的运用等等,考测点无一不是上海目前使用的两本教材所共同设定和反复强调的教学内容,就是试卷所选择的材料,其作者如叶圣陶、辛弃疾、元好问等,以及文体如散文体的说明性文字、评论式的议论文、哲理性散文,对于熟悉课本的考生来说,也并无陌生感,很容易找到与课本内容的相通之处。当然,我们并不排斥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必须注意到上海地区同时使用两本教材的因素,但细究试卷的设计,明确地可以看出它与教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命题者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本旨在能力的迁移而不在知识的记背与照搬,如果我们由此不得出今后学习语文可以舍弃教材作“漫游式”的学习,这纯粹是一种误解。这份试卷明白无误地提示我们:学好语文的主渠道仍在于课堂教学。不过,今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也明确地传递了这样的消息: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越来越牢固确立学好语文的正确思想,那就是坚持“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应用于实际”的学习思路。我们既不能忽视语文的课堂教学,同时又要努力将语文的学习向课外拓展,尤其要多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亲近艺术、开拓视野,多渠道全方位地吸纳知识和积贮文化涵养,将自己锤炼成一个有现代意识,思维活跃,能进行学术思辨的文化素质扎实全面的“文化人”。这样的要求对一个中学生来说似乎高了一些,但这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中学生的努力方向。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还启示我们:在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必须有一个“质”的更新,在优化传统的识记、诵读、理解、分析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更要强化文科综合、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对教师来说,最大启示是:当务之急是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寻求合理的科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切切实实地教会学生主动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能培养训练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就阅读而言,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能独立阅读,做到准确无误地把握各类文章的主旨和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对阅读材料作高质量的分析和评价,对文学性较强的作品能进行回味、体悟、评判和鉴赏,对非文学性的文字材料能借助于语言文字载体有透彻到位的理解。就写作而言,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审视生活热点,能熟练地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而且能思维敏捷地发表自己的创见。总之,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为学生的成材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授予学生在为社会作贡献时的能沟通能交流的本领,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成为能思辨、能争鸣、能探索、能研究,有真才实学,会做学问,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之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应有新的思考,尤其要认真探索如何以大思路、大视野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负载文化、负载精神文明、负载向现代科技进军使命的种种功能,让学生撑起研究性学习的风帆。可以相信,这也将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中学语文学科理当成为起着推进研究性学习的领头学科的作用。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