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专栏   |   |   家长 老师 孩子   |   |   教育研究   |   |   教育信息   |   |   考试专栏   |   |   学生心语   |  
|  考试专栏>>高考专题>>2002年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002年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文: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提供 2002-11-13  


2002年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002年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 Ⅰ 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指定地方。并将姓名、考试科目、准考证号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麻痹(bì) 猥(wěi)亵 高屋建瓴(líng)
B.毗(pí)邻 鞭笞(chī) 徇(xùn)私舞弊
C.踟(zhí)蹰 癖(pǐ)好 杀一儆(jǐng)百
D.引擎(qíng) 掮(qián)客 忍俊不禁(jī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抉择 披沙拣金 挑衅 颐指气使
B.胁迫 按部就班 脉膊 肆无忌惮
C.驾驭 讴心沥血 磋商 蓬筚生辉
D.寒喧 察颜观色 自诩 老生常谈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__________问题,理需进行必要的修改。
(2)她担任领导职务以后,没有什么创新,完全__________了前任的规章制度和种种作法。
(3)李秀英在日本法庭一审胜诉,是一次突破,是对日本右派的弹压和对正义的__________。
A.权利 袭用 伸张 B.权利 习用 声张
C.权限 习用 声张 D.权限 袭用 伸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拍摄了《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等影片的导演冯小宁是形形色色的“电影人”里卓尔不群的一个领军人物。
B.英格兰队开场表现不错,先进一球,但终场前德国队的反戈一击使英格兰队的主场被顽强逼平。
C.惨绝人寰的法轮功练习者关淑云亲手将自己不满9岁的女儿活活掐死,其行径令人发指。
D.我们这个社会要大力弘扬一种健康、积极的道德风气,对公然挑战基本道德准则的不刊之论要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个大学生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也需要奖励才能得以保证,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
现今一些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的现状令人堪忧。
B.“中国光谷”周边人文气息浓厚,消费者文化水平高,高校众多,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都将环境的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C.出于对北极地区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长期考察,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决定在斯瓦尔巴违德群岛建立中国伊力特·沫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
D.基于昂山素季为实现缅甸全国和解所作的种种努力和牺牲,诺贝尔委员会决定将1991年的和平奖颁发给缅甸的这位女政治家。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精读之外,还需要略读。就教学而言,__________;但就效果而言,__________。实践
证明,有了精读的训练,__________。从而养成毕生不懈的浓厚阅读兴趣。
①略读是主体,精读只是补充
②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
③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④精读是应用,略读才是准备
⑤我们就可以进行广泛的应用
⑥我们就可以进行广泛的略读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教育创新的基本定义
人类学家伍兹把创新作为文化变迁过程,经济学家熊彼得等人认为创新是把新函数引入生产的过程。依据这些研究,笔者认为: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体制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__________的过程。主要有六种方式:(1)推行一种新制度、新体系或新教育模式;(2)采用一种新教育观念或新理论;(3)开发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领域;(4)发现并应用新的教育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5)发现或推行新的教学方法或技术手段;(6)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投入体系。教育创新引发教育进步。研究表明,一种教育创新至少要引发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教育与文化包括经济作用方式的演进,或在作用方式、方向以及作用的水平上的转变或变革;二是教育内在结构的演进,如教育制度、专业结构等作用方式的转变;三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学生和学业方面的转变。
教育创新不同于一般文化创新但与其有深刻的内在联系。首先教育创新来源于技术创新的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培养更多更好的新经济要求的人才,这就必然导致教育创新。因此,教育创新首先依赖于技术进步所提出的要求和为教育创新所提供的必要条件,如新的组织方式和技术在教学上应用的适合性、便利性等。其次,教育创新对技术创新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为新的技术进步培养大量高水平人才,并积极营造适应技术进步所需要的人文条件。如前所述,任何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教育创新,都必须在教育创新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发生,过于超前是很难成功的。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才和知识已成为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教育创新已逐步走出先前那种单一适应社会需求的模式,各国开始制定宏观教育发展战略,对长远发展做出整体策划o这样教育创新就开始成为有力地促进科技进步、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节选自2002.11.《教育研究》)
7.下列各项中,能填人文中空缺处的一项是
A.文化变迁 B.三个方面的变化
C.进步性结果 D.积极或消极变革
8.下列各项是对作者谈“六种方式”和“三个方面的变化”的意图所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教育创新的外延、功用等方面界定教育创新。
B.顺带论述教育创新的外延及功用。
C.前者进一步揭示教育创新的外延及功用,后者为下文论述教育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联系作铺垫。
D.两者均是展示作者的研究成果以指导读者尝试教育创新而谋求其功利的。
9.对原文第二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B.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被动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格局改变了。
C.教育创新在今天已经成为有力地促进科技进步、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D.“教育创新不同于一般文化创新但与其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一句是本段论述的中心。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研究教育创新的基本定义是受了伍兹、熊彼得等人相关研究的启发的。
B.历史上的班级授课制的确定、公立教育制度的建立、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等革命性的教育变革,均应属于教育创新。
C.教育创新与技术创新均属于文化创新范畴。
D.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正是本文所论述的基本问题。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元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逃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
遂以社级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圈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也壮烈,众皆慨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平辟察孝廉 辟:征召
B.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赞:称赞
C.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 逆:迎接
D.中流击楫而誓曰 楫:船桨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B.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
C.逖则拥护救解之。
D.沉溺之士欣于来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A.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后乃博览书记
B.
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脱过
此非恶声也
C.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D.
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邀轻财好侠特点的一组是
①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②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
③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 ④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⑤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⑥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从少年时代起就闻鸡起舞,博览书记,乡党宗族都说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B.京师发生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数百家避难途中,将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祖逖认为晋朝发生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昏庸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残杀,使戎狄乘机占领中原。
D.晋元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了粮食、布匹,但不提供武器,并让他自己招募士兵。

第 Ⅱ 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6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座位号填写准考证号最末尾两位数。
四(29分)
(一)(5分)
16.翻译第Ⅰ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乡党宗族以是重之。(1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6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领联、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感动是一种养分
何蔚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一瞬间,它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杀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尔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竞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和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的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好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选自《青年文学家》,略有改动)
18.“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作者为什么说“无法言说”?请从文中找出两点理由来。(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之所以能让作者感动,其原因是什么?(4分)
答:(1)从事物本身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作者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为什么说“感动”是做人的一种养分?试概括出五条理由来。(5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这句话,既照应了文首的那句话,又引出了下文对“感动”产生的原因的探究。
B.作者认为,人要被感动,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身边的美好事物全部移进自己的内心。
C.第6自然段中的“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意为在对生活的麻木不仁中,将会失去对生活的思考能力。
D.美好的事物“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意在说明钟情美好事物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发现美好的事物。
E.这篇散文叙议结合,作者的感情表达得自然、质朴;在揭示主旨的过程中,具有逐层深入的特点。
答:【 】【 】
五、(16分)
22.以下两题,任作一题。(4分)
(1)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唐·孟郊《游子吟》)
②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③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
(2)默写宋代苏轼的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下面三则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用一句话新闻的形式将材料中包含的主要信息表示出来(不超过20个字)(4分)
(1)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次发射试验首次使用我国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飞船在运行期间,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2)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船返回舱在轨道上飞行七天以后返回地面。“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二号首次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
(3)2002年3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三号飞船,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理活动参数。还首次进行了逃逸系统试验。逃逸系统可在火箭发射和升空阶段出现意外故障的紧急情况下,将飞船带离危险区域,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答:


24.请你把下面三种教学过程示意图所表示的内容,改用文字说明的方式表述。(4分)
(甲) (乙) (丙)
教 师 教 师
教师
学生 教材
学 生 学 生
答:(1)甲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两个词写一句话,要求句意明确,含义深刻。(4分)
书 水龙头 月亮 狮子 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飞鸟因为有两只翅膀才能高飞,火车因为有两条铁轨才能奔驰。做人也一样,既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既要精通数理化,更要懂得真善美;既要懂得学理,更要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才是一个既受过教育,又有教养的现代人。
作为中学生,由此你产生了哪些思考或联想?请以“做人”为话题,或记叙经历,或编述故事,或抒发感情,或发表议论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踟蹰”中“踟”应读chí)。2.A(B.“膊”应为“搏”;C“讴”应为“呕”;D“颜”应为“言”)。3.D(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限:职权范围。袭用:沿袭地采用,依照着继续使用。习用:经常用,惯用。伸张:扩张、发扬。声张:把消息、事情等传出去〈多用于否定〉。)4.A(反戈一击:比喻从自己原来所属的营垒中起义出来,或对自己原来支持过的人或事展开揭露斗争。惨绝人寰:悲惨的情状,为人间从来所未有。不刊之论:不能改动的言论。)5.D(A“令人”赘余。B语序不当,“高校众多”应移至“人文气息”前。C“长期考察”后残缺中心词“的需要”。)6.B(注意这段话强调的重点是“略读”。)
二、(12分,每小题3分)
7.C(A过于笼统,B缺乏概括,D“消极”不符合创新的价值取向)。8.A(从文章论述的总体思路及意图角度考虑应选此项)。9.D(D项是论述中的引导句,本段推导的结论——中心句——在段尾;A是概括语,B、C均是原文的另一种表达)。10.D(A属原文中判断的简单转换,B项的推断属于演绎,C项的推断属于归纳,D项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B(赞:佐助)。12.B(“绸缪”意为“缠绵”,古今义相同。A项“不行”文中义“没有去应召”;今义“不可以”。C项“拥护”文中义“保护”;今义“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D项“沉溺”文中义“消极悲观”;今义“陷入不良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13.D(第一句中“而”是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第二句中“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项中“以”是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B项中“乃”副词,译为“才,”,C项中“也”语气助词,表判断)。14.B。15.A(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后来才博览书记。称赞他有济世之才的不是乡党宗族,而是到京师后见到他的人)
四、(29分)
(一)(5分)
16.(1)乡里和宗族的人因此都敬重他。(1分)(2)半夜听到野外的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不是坏声音呀。”(2分)(3)因此老少都敬重他,推举他做流民首领。(2分)
(二)(6分)
17.(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以上三个方面只要答对一个方面就可以给2分;学生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本诗特点且言之成理即可;句子不通顺扣1分)(2)领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1分)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1分)(3)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1分)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1分)
(三)(18分)
18.(1)感动作者的往往是一些极小的事物。(3分)(2)“感动”具有不能提前准备,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归纳、总结或者赏析的特点。(或“如果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的探究,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3分)。19.(1)世上一切美好事物都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2分)(2)作者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2分)。20.(1)感动能净化人的心灵;(2)感动能丰富人的内心;(3)感动能让人享有智慧与激情;(4)感动能使人保持良知与天性;(5)感动能使人保持做人的尊严。(5点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但意思重复的只能算一点,如“洗净灵魂中的斑点和污渍”、“斩断性情中的‘劣根’”,“使内心变得清洁、明亮”只能归于第(1)点)。21.B、C(B项中“把身边的……内心”是感动时的一种感受,而非“前提条件”,“全部移进”也不准确。C项中“将会……能力”应为“将会自我沉沦,丧失激情,成为行尸走肉”)(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3分)
五、(16分)
22.(1)①报得三春晖。②海上生明月。③春潮带雨晚来急。④绝知此事要躬行。(2)水光潋滟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对一句给1分,如出现错字,该句无分。如(1)(2)都作了,依据第(1)题给分)。23.中国“神舟”飞船载人太空飞行为期不远。(三则材料综合起来看,包含的信息可以有以下几点:①从时间上看,飞船发射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②从试验项目上看,由对设备的试验,学科科学试验进入到对宇航员太空生活生理活动方面的模拟试验。③“神舟”飞船已到了载人太空飞行的模拟试验阶段,飞船载人太空飞行的时间不会太远。这几方面的信息,③是最主要的,是对①和②分析的结果。正确的答案只能和③相近。符合第③点意思给4分。只符合①或②给2分。没有将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分析,只就其中某一则材料作答,不给分。句子不通顺扣1分)24.(1)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思考、答问、质疑。(3)学生独立学习教材,教师进行点拨。(意思对即可。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两句给2分,答对三句给4分。)25.参考例句:①水龙头不打开,再清亮的水也只能关在水管里。学了书上的知识却不运用,再先进的理论也只会束之高阁。②月亮骄傲地对狮子说:“你虽是百兽之王,但你却没有我辉煌!人们对我都是仰面相看。”狮子说:“是的,你很辉煌,但你沾的是别人的光,而我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赞赏。”(①必须用到其中两个词,少一个扣2分,多用不扣分。②句意明确给2分。句意明确且意义深刻给4分。③有语病1处扣1分,扣完为止。)
六、(60分)
26.(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原作者: 小鱼儿
来 源: 网上收集
共有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 上篇文章高一语文综合练习一
  • 下篇文章2002年河南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
  •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1. 专题讲座--名词(八)(初三英语) [98]
    2. 专题讲座--名词(一)(初三英语) [85]
    3. 专题讲座--名词(七)(初三英语) [81]
    4. 专题讲座--名词(五)(初三英语) [66]
    5. 专题讲座--名词(二)(初三英语) [62]
    6. 专题讲座--名词(三)(初三英语) [55]
    7. 专题讲座--名词(六)(初三英语) [54]
    2002年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站 务 电 话:(0470)2228256
    站务信箱:webmaster_f5@sohu.com

    铁通呼伦贝尔信息港 版权所有 网络事业部 开发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