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国工程院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将进入评审阶段,今年年底前,我国将新增近7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答辩弥补书面材料不足
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介绍,本次院士增选名额将不超过70名,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岁;为避免对水平明显有差距者多次反复提名,今年规定对连续被提名三次为有效候选人而未曾当选者,停止一次候选人资格。进行现场答辩试点,是今年院士增选过程中的一个新尝试。据悉,今年在第二轮的评审中,有的学部将邀请候选人作工作报告、进行现场答辩,以弥补主要靠书面材料了解候选人的不足。
沈国舫介绍说:“今年工程院院士增选将注意发现、选拔工程科技领域中的优秀中青年人才,注意工程管理专家和边缘学科方面的专家作出的贡献。”
没好论文也有机会当选
“能否入选院士关键看候选人的实际水平和贡献大小,”沈国舫表示,“既重视候选人的获奖情况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但又不仅从奖项和论文看问题。”
沈国舫介绍,工程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研究工作与工程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工程师几十年一直工作在工程建设第一线,建设工地就是他们的实验室,一个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的成功实施就是他们优秀的论文。“要注重增选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第一线,并作出重要成就、贡献的工程技术专家。”沈国舫说,“工程院院士不只集中在学者队伍,有些院士可能没有一篇文章被SCI收录,但却是很好的工程科技专家。”
“打招呼”拉票适得其反
“‘打招呼’拉选票的情况有。有些单位或部门总希望自己那里能出现或多出几个院士。”沈国舫对记者说,“但是打招呼没用,选举最后是院士投票决定,打招呼只会适得其反。”沈国舫透露,到目前为止,中国工程院的正副院长还没有收到一个“招呼”。背景资料: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
中国工程院设立院士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 (mr of the chineseacademyof engineering),是国家设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从已经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中作出系统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的优秀工程科学技术专家中选举产生的,为终身荣誉。每两年增选一次。
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是互不隶属、工作上各有侧重而独立存在的中国两个最高学术机构,它们根据各自的特点任务发挥作用。同时,为加强工程技术与科学的结合,充分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综合交叉的特点,两院采取措施保持密切联系。
1996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决定,今后两院院士大会同时同地联合举行,时间定在每逢双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至2002年5月30日,工程院院士总数已达623名.>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不详
共有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