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今年高考只有10天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复习效果,是考生十分关心的问题。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历史科的复习,谈几点看法。 熟悉考纲,明确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备考的依据。人们在解读《考试说明》时,比较关注考试的范围、增减的内容,这固然很重要。但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关注的是《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及所附样卷。样卷展示了大概的题量、题型的大致比例,能使我们对未来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有所了解,同时它又是往年高考题的精选。《示例》题是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们认为比较成功、可资借鉴的高考试题,认真阅读、领悟《示例》题,可以窥视高考命题的走向。时下流传着种种高考信息,其实最重要、最直接的信息就蕴藏在《示例》题和样题中。
比如,《示例》题中共8条问答题,其中5条是比较题,甚至将我们认为互不相干或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复习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形成网络,提升思维
当前,高三历史复习应该对知识重新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达到思维品质的提升。
首先,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读书不宜翻开即读,不妨先回忆某一阶段相关章、节甚至子目的标题,因为标题是“纲”,对这些“纲”的综合、归纳,便形成了“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和历史概念等。由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必然形成与其他知识点的“互动”,所谓“纲举目张”。
其次,要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横向方面,如学习中国史,一定要以世界史为大背景,把中国史作为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外历史浑然一体;而中国史、世界史本身也要时时考虑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和科技文化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思维。纵向方面,不拘泥于政治史、经济史等传统模式,在每个大专题下面,要进一步细化,形成若干小专题,这对文科综合考试尤为奏效。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当前,我们要从题海中跳出,留出更多的时间回归课本。越临近高考,越要求我们“返璞归真”。《考试说明》列出了10项能力要求,第1条就是“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这种再认、再现的能力是实现一切较高层次能力的基础。
当然,这种回归绝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笔者认为,回归课本应该重视以下内容:①重视理解,融会贯通。只有理解了的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晰题干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②重视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指对历史进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典章制度等。全面地、深层次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就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脉搏。③重视历史概念、结论。这是《考试说明》的第1条能力要求,我们要从内涵、外延等方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④重视原因、影响。原因和影响往往比较抽象,许多人觉得难记,也不太重视,但它们却是命题的“亮点”。⑤重视查漏补缺。平时一些没有注意的盲点、盲区,此刻决不能放过。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不详
共有10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