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高校一定程度的自主招生权,实际上就是赋予了少年学生们创造天性得以更自由发展的权利 在今年高考即将到来之时,一则关涉招生的新闻值得我们关注:
高中时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并被福建省授予“小发明家”的胡铃心,在2001年高考时比省重点分数线低8分,比他报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三个志愿报的都是该校———录取线更是低了许多。但自主招生先期试点的南航将其破格录取。一年多来,胡铃心学习成绩突出。最近,他利用课余时间研制的“微型可控扑翼飞行器”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并获得很高评价。南航副校长梁德旺教授认为,他的答辩“一点也不亚于教授的水平”———《光明日报》前天的报道把这称之为“胡铃心现象”。
胡铃心是幸运的,因为有太多像他这种情况的少年被分数挡在大学的校门之外。对后者我们则只能说是不大幸运的,他们中可能有相当一些未来的发明家因高考的失利而导致过早夭折。因此,那些被挡在大学校门外的、可能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的“不幸”,其实也是教育的不幸、社会的不幸。
胡铃心的幸运,得益于南航的自主招生。毫无疑问,如果南航没有自主招生权,以他的高考分数,他绝无可能跨进南航校门。当然,那个“获得专家组评审并获很大好评”的“飞行器”也很难说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更多的胡铃心们走进大学校门,接受更好的专业训练,为那些“优秀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胡铃心现象”无疑是对我们的大学招生方式的一种制度上的冲击,同时,“胡铃心现象”也促使我们对人的发展这个命题有了更多的思考:绝对地以分数来评估一个人,很可能会埋没很多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很多事实已经证明,单纯的考分使得一些学生的生命里最富有创造性的年华受到了压抑,阻滞了其原本生动活泼的个性乃至生命的发展。因此,南航的自主招生及其“胡铃心现象”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青春少年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它将鼓舞更多原本是生动活泼的少年们去自由发展。同时,它也以升学“指挥棒”的权威为我们长期以来讨论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我们说“胡铃心现象”对大学招生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冲击,并无意否定我们二十多年来的高考招生制度。相反,我们认为这项制度是目前最为公平的制度安排之一。我们之所以关注“胡铃心现象”在于,这项制度安排本身那些已经显现出来的缺陷应该得到弥补,得到完善。现在看来,给更多的高校以自主招生权正可以起到这种作用。可以认为,赋予高校一定程度的自主招生权,像南航一样的高校又较好地使用了这种权力,那么实际上就是赋予了少年学生们创造天性得以更自由发展的权利。
高考招生当然是一种资源的分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一种公平,如何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当然也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事实上,包括南航在内的一些试行自主招生的高校都有一整套规范性措施,比如中学推荐、专家委员会进行资格认定、网上或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等等……但其中一点是需要我们确认的:我们应该更多一些对大学教授们的信任,应该相信这个智慧的群体会以更科学的安排来保证自主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至少,我们应该承认,恐怕还没有任何一种群体会比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少年更有潜在的创造性,而且更愿意为此负责。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给更多的高校以自主招生权,同时也呼唤高考招生制度有更多有利于少年学生自由发展的探索。
原作者:
不详
来 源:
不详
共有6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